钱旭红有着双重身份,他既是华东理工大学校长,又是国家“973”计划项目的首席科学家。两种“角色”也让钱教授成了大忙人:白天处理行政事务,到了晚上、节假日他又一头钻进实验室忙科研。多年来,他在绿色化学农药、光医药与荧光传感器相关的应用生物有机化学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
与化工意外结缘
当年考大学填志愿的时候,对文学有着浓厚兴趣的钱旭红一心想报考文科,但父母的劝阻,反倒成就了他的一段“化工缘”。
钱旭红本科学的是石油化工,硕士学的是精细化工的染料方向。30岁那年,他在国外完成博士后研究后回国,开始涉足绿色化学农药这个新兴领域。
“1992年,中美发生了一场知识产权纠纷,尤其在农药、医药上争论十分激烈,这也暴露出我国农药、医药在自主创新上能力上的欠缺。”回到母校担任药物化工研究所副所长的钱旭红,决心为中国农药、医药打一场“翻身仗”作出自己的贡献。
致力探索绿色农药
我国目前农药年产量位居世界第二,但蔬菜农药残留超标和传统高毒化学农药已对我国的生态环境、人民健康、食品安全、出口贸易产生不利影响。研制超高效、安全无公害的新型绿色农药是我国农药科学技术及相关工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1995年,钱旭红领衔的科研项目“昆虫生长调节剂”获得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曙光计划资助。他提出了“干扰昆虫生长发育或行为”过程的农药设计新思路,通过药物的作用使昆虫因为无法取食、发育、繁殖而死亡,因而被称为“绿色农药”。后来,他又在植物细胞激活剂、含氟农药的分子设计、有机合成、定量构效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目前我国在非传统超高效无公害农药研究与探索引起国内外的关注。
“触角”伸向“光医药”
2001年,钱旭红承担了国家863高技术项目“靶标特异性植保药物的分子设计”。2003年,由钱旭红教授担任首席科学家的“绿色化学农药先导结构及作用靶标的发现与研究”项目已获得国家“973”计划立项,并获得科研专项基金2200万元。他计划用5年时间建立一套计算机辅助分子设计平台,利用虚拟筛选减少药物发现的工作量;同时借助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现代生物技术,解读、利用病虫草害与人的生物特性差异,发现绿色农药“候选者”。
在研究绿色农药之外,钱教授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上海市重大科技项目支持下,还把“触角”伸向了“光医药与荧光传感器”,即使用特定波长的光束对分子进行激发,使药物发挥作用或检测疾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