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自2008年7月29日起正式执行新的食品农药残留标准,新增农药170种,茶叶农药残留监测已增加至100多种。国内蔬菜屡屡因卫生安全问题而遭禁运,农药残留超标已严重影响了中国农产品的出口。为保障食品安全,中国新的《食品安全法》已于2009年6月1日起实施生效。新法案对农药做出了具体要求,涉及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安全标准、生产经营、食品检验、进出口、监督管理等诸多环节。鉴于此,大力推广安全、环保的生物农药,保障食品安全,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内外农药行业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中国作为农药生产大国,已经开始大力研究开发生物农药。但从当前生物农药在国内农业生产中的推广、普及和应用情况来看,中国生物农药的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业内专家认为: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应该是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
“公共植保、绿色植保”大势所趋
近些年来,化学农药大量使用所导致的生态环境破坏、毒害人畜、靶标生物抗药性等不良影响越来越被人们所诟病。美国EPA早在1990年就宣布撤销91种化学农药的登记,中国近年也已撤销了十几种高毒化学农药的登记。2009年6月,国务院下发了《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随后决定于2009~2010年组织实施绿色农用生物产品(即绿色农业生产资料)高技术产业化专项。其中,农林生物农药产业化被列为九大专项之一,减少化学合成农药的使用,发展生物农药已成为一种趋势和方向。
据统计,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导致 20%以上的果蔬和10%以上的粮食农药残留量超标,给人们的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安全隐患。生物农药具有对人、畜及生态环境影响小,对农产品无污染,对靶标害虫针对性强,有利于保护害虫天敌以及害虫不易产生抗性等优点,是防治病虫草害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是绿色农业的理想选择。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夏敬源在论述“公共植保、绿色植保”新理念时指出,中国的植物保护就其性质而言是“公共植保”,就其职能而言是“绿色植保”,主要满足“绿色”消费,服务“绿色”农业,提供“绿色”产品,着力服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的建设。现在中国植物保护在技术模式上进行了大胆创新,形成了以基地、作物、靶标、产品和设施等为主线的绿色防控模式,生物农药在这些防控模式中都有出色的表现,为绿色农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夏主任介绍,东北一代区玉米螟的防治,采用了“赤眼蜂+白僵菌+灯诱+Bt”等绿色防控模式,现在年推广已达到1000多万亩;在水稻上使用“性诱+天敌”、“性诱+生物农药”等绿色防控模式,每年每公顷可节约成本220~300元,减少施药1~2次。生物农药的应用是符合“公共植保、绿色植保”新理念的。
生物农药“瓶颈”尚存
生物农药的前景好,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发展“瓶颈”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生物农药自身特点局限和政策扶持力度。
据国内专家分析,由于生物农药自身的特点,使它难以在短期内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生物农药防治病虫草害是生物学过程,它不像化学农药那样速效,农民不容易接受,这是限制生物农药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次,它的生物活性需要适宜的环境条件,包括温度、水分、光照和酸碱性等,其货架期和田间活性保持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最后,生物农药的生产往往成本相对较高,生产工艺复杂,产品一致性不高,田间应用技术往往有特殊要求。
对于微生物农药,中国科学院动物所研究员秦启联认为,活体微生物除了本身对环境有影响外,培养过程中还会产生各种杂菌和致病菌等,杂菌可以鉴定,但病毒培养过程中大肠杆菌的产生对人有害,这是微生物农药的特别之处。他建议管理中要格外严格一些。
华东理工大学教授李元广则认为,生物农药的应用技术较为复杂是其发展受限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应用技术的研究和推广谁去做呢?由于属于应用范畴,自己的研究生做了还不能保证毕业,何况农技推广单位的工作重点也不在此。“早知道这么难,绝不做这个工作!”有着20多年生物农药研究经历的李教授甚至发出了如此感慨!
有企业代表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农民并不是不想用生物农药,也不是不知道生物农药的好处,问题是农民只能通过直观的结果来判断农药的好坏,化学农药残留、致癌等副作用看不见,但种了蔬菜可产5000公斤,生物农药发挥作用慢,损失了2500公斤,这个损失谁来补偿?因此,生物农药的药效慢是代表们总结的最主要的“瓶颈”。
另外,行业内还认为,相关特殊扶持政策的出台,是生物农药长足发展不可或缺的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