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位生命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得主齐聚中国,参加由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举办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学术指导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及2004年生命科学论坛,成为近日来媒体瞩目的科学盛事,这也是历年来诺贝尔奖得主来华最多的一次。而在此次来华的诺贝尔奖得主中,一眼就可以认出的是德国科学家米歇尔教授。
这位诺贝尔奖得主由于成功地获得了世界上第一个膜蛋白晶体―――紫色光合细菌的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的晶体,并以3埃的高精确度确定了该反应中心的三维结构,而荣获1988年诺贝尔化学奖。他留着连鬓胡须,显得英武而又文雅。目光坚定,却又能令人感受到温和。一口浓重的德国口音英语,讲得异常飞快,像机枪扫射一般,听得人目瞪口呆。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面对上千听众,他不得不特意控制语速,尽量把复杂的学术问题讲得明白易懂。而在清华大学与师生们进行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时,他那知音相遇般的笑容显得格外灿烂。
从1986年至今,米歇尔教授来华访问已达十二次,而2004年则已三次往返于中德之间。谈及多年来中国所发生的变化时,他是用“简直不敢相信”来形容中国的发展速度的。他认为生物技术对于中国来说十分重要,生命科学虽然是基础科学,但影响更多的是人们的日常生活。它可以延长人类的寿命,在食品安全方面也具有很大的影响。举例来说,科学家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研制出了SARS疫苗,这主要是依赖于生物技术的发展,这种研制速度在一百年前是无法想像的。如果SARS发生在那个时代,对人类而言,将会是一场巨大的灾难。目前世界上有50%的患者死于心血管疾病,25%的患者死于癌症。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现在西方大约有10%的人患老年痴呆症,中国还有乙肝、艾滋病以及Ⅱ型糖尿病等问题的存在。解决这些问题还要依赖生物技术的发展。
他认为中国在两个研究领域具有优势,一个是植物技术,中国人口众多,有技术发展需求。另一个优势领域是干细胞的研究工作。目前,在欧洲,对于转基因植物有负面看法。在德国,干细胞的研究工作更是受到了法律的限制。在他看来这是不公正的,特别是植物基因技术,他认为是解决今后世界粮食问题的重要技术和途径。
米歇尔教授还特别指出,生物科学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之间的界限并不是很大。现在投资在生物基础研究上,今后就可能有数十亿美元的产品出现。比如你新发现的蛋白是激素,明天它就可能成为一种生物产品。如果某种蛋白对人类的癌症有作用,你就可以研究它的功能,也许就会有一种治疗癌症的特效药出现在人们的面前。目前全球医药市场的规模很大,发展很快。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中国现在有许多公司生产激素和细胞因子等医药产品,在生物技术方面中国的发展十分迅猛,相信中国在不远的将来会拥有更多具有特点的自主专利。
另外,一定要对年轻的优秀科技人才投资,为他们提供自由研究和探索的机遇,这一点十分重要。美国的研究资金十分雄厚,基础研究经费比其他国家多五十倍,这也使美国有更多的机会荣获诺贝尔奖。
米歇尔教授在北京马不停蹄地做了两场报告,一场是在人民大会堂,向数千名观众介绍了膜蛋白对药物的重要性。另一场是在清华大学,介绍了呼吸链复合体的结构和机制。他表示,之所以到世界各地发表演讲,主要是向全世界的人们介绍人类这部机器是如何工作的。告诉世人,科学研究是为了了解事物的机制,了解事物的机理。从医药学的角度来说,人类的许多疾病涉及膜蛋白。比如,荷尔蒙就是以它为通道。膜蛋白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蛋白发生变化,许多的疾病是与膜蛋白功能不正常有关,他的工作就是发现更多更好的特效药,来治疗人类的疾病。目前,他的研究工作虽然并不是针对某些特定的疾病,而主要集中于机理的研究。但只要人们熟悉了解了膜蛋白,一旦发现疾病与膜蛋白有关系,就可以开发出有效的药物来治疗疾病,比如说疾病是由于膜蛋白过于活跃造成,则抑制它的活动,反之,就激活它。
由于生物技术的研究具有投资高,风险大的特点。米歇尔教授指出,不仅政府应该对基础科学研究进行投资,工业界也应该投资。如果工业界不对基础科学研究进行投资,将不清楚或不理解事物是如何发展变化的,将不了解现状,不知道这个世界到底是怎样的,因而也就不能发现商业机会。这就是为什么世界上的许多大公司不仅建立了自己的大型实验室或研究机构,同时还投资于政府的研究机构或大学的实验室,来从事一些基础科学的研究工作的原因。研究人员总是免不了要争取研究资金,因为作为政府而言,财政收入总是不足的,而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又失业,这就有预算约束。举德国为例,德国人的工资高,物价也高,所以科研经费也是很有限的。
德国马普学会生物物理研究所现有70人,其中有5名来自中国。在选择学生方面,米歇尔教授说,他并不在意他的学生来自何方,而是关注于他是不是有天赋、聪明和勤奋。创造力对于科学研究工作非常重要,创造力是天赋,对于没有创造力的人来说,可以担任技术人员,技术人员的工作也非常重要。而对于有想法,有创造力的人来说,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安排实验,去实现和证明想法。现在的教育,大多是在教学生不断地学习,学习,再学习,重视知识灌输,而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迄今尚未找到一种有效的方法来培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他认为,90%的中国学生都很勤奋,这一点十分重要。科学研究中,创意可能是瞬间或是在不长的时间内产生的,但要把想法或创意付诸实践或证明它是对的,则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对于中国学生,米歇尔教授的忠告是,出国前,一定要首先解决好语言问题。其次,对于自己没有做过的研究工作,一定不能硬说自己做过,科学研究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一定要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