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精细化学品市场新的增长点手性化学品药物目前已占据医药市场的半壁江山,为人类安全高效地用药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随着中国加入WTO后众多医药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如何在手性化学品药物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成为近日在成都举办的全国手性制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和代表们讨论的焦点。
十几年前手性化学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陌生事物,而今由于手性技术的日臻成熟,世界手性药物市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据相关统计数据,2002年全球500种畅销药物中手性化学品药物有289种,占59%。专家预测,2005年世界手性化学品药物总销售额将达1720亿美元,2010年可望超过2500亿美元。
据中国科学院院士林国强介绍,手性化学品是指具有左或右旋对映体化学结构的单一对映体药物,包括光学纯药品、光学纯农业化学品及其它光学纯产品与中间体。目前使用中的化学合成药通常为由左、右两个对映体组成的混合物。许多药物真正起作用的是一种对映体,而另一种对映体不仅无药理作用,还会造成副作用。单一异构体手性化学品药物既有良好药效,又能最大程度消除副作用,必然市场前景广阔。
由于手性药物市场前景看好,巴斯夫、陶氏化学、罗地亚等国际知名企业均成立了各自的手性中间体开发机构。如美国陶氏化学与澳大利亚Alchemia公司合作,专门从事手性碳水化合物类药品与营养品“寡聚糖”的开发;罗地亚与Aldrich公司合作,共同投资300万美元生产手性医药中间体;Cambrex公司与Syn-thon公司也在着手开发一系列手性药物中间体。
波士顿咨询集团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目前的药物市场居全球第7位,居于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和意大利之后。到2010年,中国的药物市场将达到240亿美元,超越英国和意大利列第5位。中国将随着人们对用药安全、高效等方面要求的不断提高,对手性药物的需求逐年增长。
据对中国药典的化学药品、抗生素等原料药的统计,其中单一对映体药物有144种。我国手性药物的工业生产多采用传统的拆分方法,对外消旋最终产物或对消旋中间体进行拆分。早在上世纪60年代我国就开展了甾体化合物的微生物转化研究,并用于工业生产。
从上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进行手性化合物的生物合成研究,实现了L-天冬氨酸和L-苹果酸的工业化。最近几年,多种化学合成手性药物及其中间体实现了工业化。我国手性药物工业虽有一定基础,但对化学合成和生物合成的工业化应用并不多,与世界手性工业的发展有较大差距。我国“十五”期间已投入200亿元进行手性关键技术的研发,在该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科研成果。
据中国科学院院士魏于全介绍,四川大学在设计和制备手性固定相方面已获得发明专利,并完成产业化技术的开发。此外,他们还开发了生物催化拆分与获得发明专利的特殊分离技术联用,制备手性制药中间体光学活性戊醇等的生产技术。中科院成都有机所将手性技术推向市场,将包结拆分技术应用于手性药物的生产,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成都生物所在手性生物技术开发和应用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
专家提出,近年来医药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后在手性药物市场上竞争激烈,如何在这一市场上争得一席之地,是我国手性药物研究开发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专家对我国手性药物的研发提出了4点建议:一是加强单一异构体的合成技术开发;二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三是重视手性分析设备特别是手性柱的开发应用;四是加强与制剂、生物学等学科的合作交流。此外专家还提出,研究人员在选择手性药物产品开发课题前,应加强交流,优势互补联合攻关,避免重复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