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达到百万吨,我们的目标就达到了。”中国塑协降解塑料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翁云宣透露了“十二五”期间我国生物分解材料产业的发展目标。
翁云宣是在11月23日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透露这一信息的。他进一步表示,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从原材料、制品加工、产品推广及政策各个层面来共同推动。
“替代”就是PK的过程
生物分解材料是一种可以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等低分子化合物的高分子材料,尽管这种分解是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的。
但是,在石油基材料废弃物不断加剧环境危害的背景下,科学家们认为,减少这些废弃物污染的方法之一是使用能自然降解、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生物降解材料。总而言之,它被认为是石油基材料的理想替代品。
由于利益的纠结以及观念的陈旧,发展了近百年的石油基材料并不甘愿自行“被代替”,生物分解材料不得不直面传统石油基塑料这个过于强大的对手。
“这个替代的过程就是PK的过程。”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任杰在接受《科学时报》电话采访时说,“传统石油基材料不会拱手相让的。”
翁云宣说,我国每年塑料消费量达5000万吨,主要是石油基塑料,生物分解材料才占几万吨的比重。而据相关统计,全球每年需要消耗2亿吨以上的石油基塑料。
任杰觉得,和石油基塑料这个成熟“大人”相比,生物分解材料显然是一个幼稚而脆弱的“儿童”。“你让他和大人去PK,显然是不可能的事儿。”任杰说。
生物分解材料亟须把自己做强做大,这也是科学家、商人们正在操心的事情。10月底,翁云宣作为大会主席,邀请各国该领域的精英在上海召开了“第四届生物基及生物分解材料技术和应用国际研讨会”。
“我们的主要议题是探讨怎样使这个材料尽快进入市场。”翁云宣说,“从技术上说,这一材料已经研究很多年,生产条件初步具备,现在的关键是怎样使产品进入市场。”
事实上,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生物分解材料就进入公众视野。六一儿童节刚过,人们突然发现超市的塑料袋不再免费,那个标有“把环保‘袋’回家”的塑料袋需要自己掏腰包。而淀粉基制成的餐盒则出现在奥运会场馆中。
另一个例子是,用生物分解材料制的杯子、一次性餐具、垃圾袋、无纺布环保袋等应用于2010上海世博会世博园区的一些场馆中,任杰正是主要的推动者。
但是把这些看作示范性应用而不是“市场”使用更为切合实际。翁云宣说,生物分解材料正在进入大规模产业化的前夕。
“从中试到进入市场就是我们所说的前夕。”翁云宣认为,生物分解材料产业在“十二五”期间就是要跨开这一步,从中试进入到推广应用阶段。
“十二五”更需政策推动
“首先做好基础原材料,并找到‘非粮’的原料;第二是原材料加工成制品;第三是制品怎样与推广应用结合起来。”翁云宣透露了“十二五”期间发展生物分解材料产业亟须要做的事情。
翁云宣进一步解释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如果希望降低原材料合成的成本,就得扩大规模,而在扩大规模的同时,需要进一步完善改性、应用与加工技术,在此基础上,要思考怎样使产品和社会消费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