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楼靠窗,半台轿车模型(仅仅是轿车的后半部分)被阳光映射着散发出彩色眩晕,车位的BMS标志格外醒目。这不是宝马,轿车模型也并非出自任何一家汽车制造商,BMS只是拜耳集团旗下拜耳材料科技的字母缩写。
拜耳材料科技创新机构议事会主管汉斯·恩格斯相信,他们正在着手进行的系列研发,准确地踩着全球减排趋势主旋律的重音部分。
根据全球碳计划(Global Carbon Project)最新发布的年度碳预算显示,虽然受经济危机和全球GDP整体下降的影响,但2009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与2008年相比仅下降了1.3%。
汉斯认为这正是拜耳可以大显神通的空间,他举汽车为例,“在陆地运输方面现有技术能够使车重减轻10%,从而使燃料消耗降低约5%,而轻质复合材料更能使车重减少达30%。”
12月8日,拜耳集团董事会主席马尔金·戴克斯(Marijn Dekkers)说,“2010年,我们将研发投入提高到创纪录的31亿欧元。”而将来的研发投入可能会更高,戴克斯为之不惜减少行政开支,“这些计划将辅之以效率提升与成本提升的手段。这背后隐含的谶言是:更多创新更少行政。”
“气候计划”切入口:“材料科技”
不久前,加入拜耳不满一年、任管委会成员的戴克斯还是一些拜耳人戏称中的“拜耳最贵的实习生”,接触并熟悉着拜耳的各项业务,但10月1日他接过前任董事局主席Werner Wenning的权杖“转正”之后,旋即发出全力以赴创新的果决号令。
12月8日在莱茵河畔的勒沃库森镇召开的“2010年拜耳创新前景”新闻发布会上,戴克斯说:“多年来,拜耳的研发预算在德国化工和医药行业中始终首屈一指……在未来,我们将一如既往的为研发工作提供鼎力支持。未来的一年中,我们计划继续提供与2010年创纪录的投资相对应的研发预算。”
2010年的31亿欧元研发投入,对于拜耳也不是小数目,相当于2009年营业收入的一成。戴克斯为何如此激进?
“现在全球近70亿人口,到2050年据信会增长到90亿,”戴克斯反问道,“这具体意味着什么呢?”更多的医疗、更多的食物以及更有效率地利用能源与资源,这位搞了一辈子研发的前化学工程师认为,这些不会凭空地冒出来,只能通过研发来解决,“我们的医药产品线种类繁多,目前有50多个项目处于临床阶段。作物科学业务子集团在2000至2009年,推出了23种全新的作物保护活性物质,2012年底前还将推出6种。”
“我很欣赏拜耳材料科技的口号:从大趋势到生意”,戴克斯发愁的反而不是钱,而是足够多的聪明人。
戴克斯设想的鼓舞科研的手段包括告知学生们,科研人员的收入不亚于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家,而在小范围的交流中,他说:“我不明白银行家们为何得到那么高的收入。”背后的潜台词是,对比所作出的贡献,研究人员比银行家们更配得上高报酬。
“我相信任何可持续发展都必须是经济性的、社会性的。”主管可持续发展的拜耳集团董事会成员普利思博士(Dr. Wolfgang Plischke)说,好的节能减排项目不会减少公司的利润。
2007年,拜耳集团宣布在全球范围内启动“拜耳气候计划”,而作为计划的一部分,拜耳集团当时就宣布其在上海漕泾的TDI生产基地将在全球率先采用气相光气法生产TDI(甲苯二异氰酸酯),以支持中国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我们是全球第一家这么做的化工企业,当时我们说在漕泾建一个全世界最先进的装置,别人都觉得我们可能疯了”,普利思微笑地回忆起这段争议,“结果怎么样呢?我们降低了30%-40%的能耗,我们的TDI在中国有很好的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