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暖将使小麦玉米显著减产
高温、暴雨、雪灾……接连不断的极端气候事件给人们心头带来一丝紧张:大自然越来越暴躁,生活在其中的人类该怎么办?昨天,世界自然基金会在京发布《长江流域气候变化脆弱性与适应性研究》报告提出,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主动适应气候变化,是我们采取行动的时候了!
弊:更热更干,灾害更多
全球变暖使长江流域逐步滑入“亚健康”状态:最明显的是“体温”骤升。由于气温上升,加剧了长江源区冰川与冻土的消融。据估算,长江源区的冰川面积到2060年将比1970年减少11.6%,而同期径流将增加28.5%——这种水量的暂时增加,背后潜伏的是更长期的干旱。对汉江流域的研究结果表明,本世纪前五十年,该流域的降水量将比1971-2000年的平均年降水量减少7%。
报告说,对于典型季风气候的长江流域而言,这种水与热的变化,使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增加。近年来长江流域雪灾、暴雨、干旱不断,即为明证。
利:气候变暖或使水稻增产
全球变暖也并非一无是处,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更长的夏季,也许能使水稻增产。
报告指出,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会产生“施肥效应”——为植物提供了更多的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会使农作物的产量提高。气温升高使得水稻的生长期延长,若根据气候变化的具体情况,尽量将水稻种植区一熟制改为两熟制、两熟制改为三熟制,充分利用热量资源,就可提高粮食产量。
研究发现,如果只考虑气候因素的影响,气候变化将使长江流域水稻减产9%-41%,但如果同时考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所带来的施肥效应,长江流域单季稻的产量总体上将呈现增产的趋势。
和水稻相似,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小麦呈增产趋势。但不容乐观的是,气候变化将使长江流域的小麦和玉米显著减产,到2080年长江流域的玉米将普遍减产,其中四川盆地中部减产幅度最大,达25%-50%。
应对:经济发展考虑“气候变数”
“顺应天时”的古训,对于正面对气候变化的我们而言,显得尤为警醒。报告指出,气候变化是环境问题,但从根本上讲是发展问题,只有提高流域内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管理水平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报告建议,一是“趋利”,如可利用气候变暖所提供的热量资源,在长江流域种植更多水稻,而压缩玉米、小麦的种植面积;气候变化为森林生长提供了一些有利条件,因此可顺势涵养山林,发展林业。二是“避害”,这在城市中尤为明显。
研究显示,作为大都市,上海应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在不断上升:上海城区在近50年气温上升了2.35℃,是全球近50年增温幅度的近4倍;上海近50年降水灾害概率为21.1%,比50年前上升了5.3个百分点……气候变化会为上海交通和运输业带来较大损失,同时由于气候灾害增加,会增加对其进行风险评估的不确定性,进而增加保险业的赔付,影响上海金融保险业的发展和对外部资金的吸引。报告认为,上海应采取提高防洪墙和海岸防护工程的设计标准、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和开发新的水源地、加强对极端气候事件的预报预警能力、完善灾害应急和响应机制等措施。
报告还指出,气候变化会对南水北调、三峡水库等大型工程造成影响,因此应积极调整方案,以提高工程的最终使用效率。(生物谷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