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的转基因,最惹眼的不是来自其研究,也不是对去其安全性的持续探讨,而是在更新率极低的中国生物安全网上面的批准的"2009年第二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批准清单"中首次出现了转基因玉米和水稻的身影。
一层石激起千层浪,作为信息发现和传播者的媒体在证书公布了近一个多月后才有反应,这让媒体人脸上无光。同样很多非转基因的学者专家对其也是毫不知情,当然还有那一直紧追转基因安全性不放的绿色和平组织。猜测,质疑,愤怒之声充斥着网络。12月,各方声音再次响起,这份清单到底招惹了谁?谁来为来买单呢?转基因水稻摆上我们的餐桌到底还有多远?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再次回顾这一事件。
回头看2008年,那耀眼的35亿美元的转基因专项
2008年7月9日,国务院审议通过了投资35亿美元(估计)的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农业科技发展规划(2006-2020年)》明确提出保持水稻、转基因抗虫棉方面的优势。对于转基因商业化并不是新鲜事。早在12年前,也就是1997年,我国就正式批准转基因抗虫棉商业化生产。ISAAA主席Clive博士指出,自1997年开始种植Bt棉花至2008年,700多万小农户因10%的增产和60%的杀虫剂减少使用而增加了收益,每公顷增收约220美元(相当于全国增收10亿美元)。2008年,中国棉花地的68%面积种植了Bt棉花。可以说转基因棉花商业化已经十分成熟。那么国家投资的200亿转基因专项用在何处呢?我们看过去的20年里,三分之一的转基因研发资金集中在转基因水稻的开发上。而且也有理由相信,作为主食作物的水稻,加强对转基因水稻研究的重点投入,是值得的。早在5年前,中国政府就花费了5亿人民币用于开发转基因水稻。自那年起,就有三种转基因水稻一直在等待批准上市。08年中科院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局的转基因水稻专家朱桢表示,新专项的主要目标应该还是抗虫转基因水稻,而不是有人推测的高产量转基因水稻。但是谁想到这句话,来的这么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