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3日上午9:05,农业部渔业局副局长崔利锋做客新华网,谈新中国60年渔业成就和2009年工作亮点。)
[主持人]
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您收看今天的新华访谈。今天我们非常高兴的为您邀请到农业部渔业局崔利锋副局长作客新华网访谈间,为大家点评渔业发展的成就和亮点。欢迎您,崔局长。[12-23 09:05]
[农业部渔业局副局长崔利锋]:您好,大家好。[12-23 09:05]
[主持人]:首先请您给我们点评一下新中国60年来,渔业发展取得哪些重要成效?[12-23 09:05]
[崔利锋]:新中国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中国渔业发展还是非常迅速的,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概括起来讲,我觉得可以用五个方面的历史性飞跃来概括这样的发展成就。第一,在渔业生产的数量和水产品质量方面实现了历史性飞跃。2008年,全国水产品的总产量达到了4896万吨,已经连续20年居世界第一位。水产品的人均占有量达到了36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6倍。这样一个数量,成功地解决了中国水产品的供给问题,特别是像七八十年代中国普遍存在的吃鱼难问题,通过这些年的努力,成功地解决了。同时,水产品的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升,过去都是冻鱼或者鲜度不是很好的鱼,现在可以看到,用南方人的说法叫“生猛海鲜”,鱼的鲜度、质量和花色品种都非常丰富,满足了人们营养的需求、生活质量提高的需求。同时渔业的发展,能够为解决中国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12-23 09:07]
[崔利锋]:第二,渔业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发生了历史性的飞跃。这个可以从几方面讲:一是从过去的海水捕捞、天然捕捞为主,逐渐转变为水产养殖为主。中国水产品的养殖产量,2008年占到了中国全部水产品总产量的70%,这个产量也占到了世界水产养殖产量的70%,实现了两个70%,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中国现在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水产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国家。同时,养殖的方式也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从传统的养殖到健康的生态养殖,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说中国的水产业、渔业的发展引领了世界渔业发展的方向。在捕捞方面,实现了从单纯的捕捞向养护和合理利用这个方向转变。[12-23 09:09]
[崔利锋]:二是捕捞业、养殖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包括渔船、渔机、渔具的制造,包括水产品的加工和流通,甚至现在发展起来的休闲渔业、餐饮和娱乐性的文化功能都逐步体现出来,同时它还解决了很多农民、渔民的就业问题,现在渔业的从业人口将近1500万,直接解决了1500万人的就业问题,带动了很多农渔民的致富。[12-23 09:09]
[崔利锋]:第三,渔业的产能素质和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了历史性飞跃。从渔业的装备来看,渔船质量得到了提升,过去五六十年代还有很多机帆船,现在都发展成机动渔船,渔船从木质变成钢质的,装备也有很大改善。水产加工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比1978年提高了32倍。现在渔港的基础设施,提供保障服务、保障渔业的安全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12-23 09:10]
[崔利锋]:从科技支撑方面也有很大的提高,现在全国渔业科研推广队伍有4万多人,这些年来,我们的渔业科技产生了一大批成果,比如说“四大家鱼”的繁殖技术、海带、紫菜的育苗技术,对虾、河蟹的育苗技术,这些技术的发明和创新,支撑和带动了整个渔业的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12-23 09:11]
[崔利锋]:第四,渔业的国际化程度和国际地位发生了历史性飞跃。中国水产品的国际贸易从2002年起就是世界第一位,水产品的出口在大农业里面占到第一位,2008年水产品的出口额突破了100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了近40倍。[12-23 09:12]
[崔利锋]:除了在水产品贸易方面已经走向了世界,另外我们还有远洋渔业,从1985年开始起步,现在有将近1500艘远洋渔船,在世界三个大洋的公海和30多个国家专属经济区作业,这表明中国渔业已经走向世界,成为一个贸易大国、主要的远洋业国家。[12-23 09:13]
[崔利锋]:第五,渔业的法制建设和执法管理能力有了历史性飞跃。1986年渔业法的颁布实施,以渔业法为基础,现在涉及到渔业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现在全国有600多部,在这些法律法规框架下,我们建立了渔业捕捞许可、水产养殖的水域滩涂使用、渔业的增殖养护等等方面的一系列法律制度。同时,渔业的执法队伍也有了很大的进步。现在全国县级以上的渔政执法机构有2700多个,执法人员有30000多人,渔政执法船艇有将近2000艘,这样一支队伍保证了渔业能够规范有序发展,渔业发展走上了依法制渔、依法兴渔的轨道。[12-23 09:16]
[崔利锋]:从这五个方面可以大体反映出中国渔业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渔业发展的成就,确实引起了世界的瞩目,也是中国渔业发展的一个壮丽篇章。[12-23 09:16]
[主持人]:刚才从您的谈话中也介绍到,中国是唯一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渔业大国,我们为什么要走以养为主的路线,又是如何实现这种转变的?[12-23 09:17]
[崔利锋]:这个问题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第一,渔业是利用天然资源为主的一个产业,传统的是从捕捞业开始。捕捞业就涉及到水域资源和水中的水生生物资源,如果靠水生生物的天然繁殖,它有一定量的限制,如果过度利用,这些资源就会枯竭。所以单纯靠捕捞,开发野生的天然资源是不可持续的。[12-23 09:17]
[崔利锋]:第二,从现在国家的国情来看,从就业的需求和消费需求来看,需求量是比较大的,我们国家现在耕地资源比较稀缺,人均耕地不到1.2亩,水资源也是比较低的,我们国家现在13亿人口,专家预计二三十年之后可能要达到16亿,这样大的人口,要解决吃饭问题,解决食物的安全问题,靠粮食不行,靠水产渔业有很大的潜力,所以我们必须发展渔业、发展水产业,能够通过渔业、水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解决食物的安全问题。[12-23 09:18]
[崔利锋]:第三,从水产养殖的发展潜力来看,虽然说天然资源是有限度的,但是我们现在还有很多的水面,内陆的江河湖泊,特别是海洋,海洋的养殖潜力还是非常大的。我们国家沿海四大海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领海线内的海域大概有38万平方公里,如果把这些水域充分的利用起来,开发水产养殖,可以解决很大的水产品供应问题,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我记得美国的生态经济学家莱斯特•布朗,1994年他曾经写了一篇文章叫《谁来养活中国人》,就提出中国的粮食问题。[12-23 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