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粮食安全始终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头等大事,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粮食安全,从经营体制改革到改革开放、从生产发展到流通保障、从科技进步到政策调控与扶持等各个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使我国在漫长的经济建设历程中,粮食安全始终没有成为经济增长的障碍和瓶颈,特别是在1998年的亚洲金融风波和2008年的世界经济危机背景下,中国依然能够独善其身,泰然处之,粮食供给安全,社会和谐稳定,取得了粮食安全供求平衡的大好局势。但是,从未来和发展的视角看,中国粮食安全有潜力也有隐患,有波动也有挑战。据此,中国应切实落实粮食安全保护政策,搞好农田基本建设,推进科技进步,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和市场,积极有效的推动粮食安全水平的提升,保证粮食长期稳定持续安全。
关键词:粮食安全,回顾与展望,安全水平提升,对策与措施
一、我国粮食安全的成就和经验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人口大国和粮食生产消费大国,在旧中国的历史上,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缺粮和饥荒始终是引起社会经济震荡的重要原因之一。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为发展粮食生产和解决吃饭问题,进行了一系列艰苦卓绝的努力,同时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08年,我国粮食实现了连续5年增产,总产量创历史新高,达到52850万吨。粮食总产量跃居世界首位,人均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在由美国的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冲击背景下,我国的经济依然平衡,社会安定和谐,无不得益于粮食的增产与供给安全。回顾和总结我国取得目前粮食安全大好形势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党和国家始终把解决好人民的吃饭问题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不断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
旧中国由于长时间的受到战争的创伤,以致饥饿和贫穷笼罩了神州大地。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西方的政治家就曾经预言,没有一个中国政府能解决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为了打破西方政策家们的预言,党和政府始终把解决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特别重视粮食生产基本条件的改善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粮食产量跨上了一个又一个的新台阶。从1949年到2008年粮食总产从11318万吨增加到52850万吨,增长了3.78倍;在人口增长近2倍的情况下,人均占有粮食由209公斤增加到389公斤,增长了85%,超过了世界人均粮食占有平均水平,创造了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的奇迹。不仅做到了温饱有余,而且总体上实现了小康,为发展中国家自力更生解决粮食问题做出了榜样。受到了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国际社会的一致好评。
(二)根据形势和任务,不断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粮食生产上水平,产量上台阶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土地和大型农具及生产资料的大部分被地主占有,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粮食产量很低,饥饿和贫困成为制约新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的严重障碍。据此,党和政府在农村全面推进了土地改革,使广大农民有史以来第一次获得了土地,再加上粮食市场制度改革和合理的价格政策,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迅速提高,粮食生产很快得到了恢复性的增长。全国粮食总产量由1949年的11318万吨增加到1957的19505万吨,增长了72.3%,年均增长7%,人均占有量也相应地由209公斤增加到306公斤,增长了46.4%,年均增长4.9%。在1958年至1978年的20年间,由于不适当地在农业经营制度上追求“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在粮食流通上实行统购统销和排斥市场机制的作用,加上“***”极左思潮的干扰,粮食生产出现了长时期的徘徊甚至减产,尤其是1960-1962年的三年困难时期,人均占有粮食陡然下降到214公斤,粮食严重短缺,人民生活极端困苦。据此,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对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进行了全面改革,农业生产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家庭作为最基本的农业生产经营单位被确立了下来,农民获得了相对独立的经营自主权,加上国家大幅度的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减少粮食征购量,使农民从事粮食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再次高涨,从1978年到1984年的7年,全国粮食总产量先后登上了3亿吨和4亿吨两个新台阶,由30477万吨增加到40731万吨,增长了33.6%,年均增长5%,人均占有粮食由319公斤增加到396公斤,增长了24.1%,年均增长3.7%,从根本上解决了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
(三)及时实施系列粮食保护支持政策,逐年增加粮食补贴,创造了粮食连续5年持续增产,保证安全有效供给的大好局面
1992年,中央和地方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的宏观调控力度,实施了系列粮食扶持与保护措施,增加了对农业的投入,建立了粮食专储制度,执行了粮食保护价,实行了“米袋子”省长负责制,使粮食产量1996年突破5亿吨大关,从1993年到1996年的4年间,粮食总产量增长了10.5%。1998年虽然全国发生了特大的洪涝灾害,但粮食产量仍创历史新高,总产量达52600万吨,人均占有量达到416公斤。可是自1998年以后,粮价一路下跌,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上扬,粮食生产成本快速上升,导致粮农收益大幅度减少,种粮积极性下降,致使从1999年开始,粮食生产出现了连续5年的减产。到2003年粮食产量减产到43070万吨,下降到20世纪90年代最低水平,人均占有粮食倒退到1983年的水平。据此,中央采取了系列粮食保护和粮农利益保护措施,有效地促进了粮食生产发展。一是从2005年开始全部减免了农业税;二是从2004年开始对种粮农民进行良种补贴、购置农机具补贴、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和不挂钩的直接补贴,补贴资金从2004年的145.2亿元、2005年的173.7亿元、2006年的309亿元一直增加到2007年的314亿元和2008年的540亿元;三是坚持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市场化取向,逐步放开了粮食购销市场,并且及时地执行了粮食最低保护价收购制度,从而创造了粮食产量从2004年到2008年连续5年持续稳步增产、保证安全有效供给的大好局面。
(四)坚持改革的市场化取向,不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建立多元化的流通调控体系,逐步增强粮食安全的宏观调控能力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根据一些不法粮商囤积居奇、哄抬粮价、扰乱粮食市场供给、引起社会动荡不安的局势,党和政府制定和执行了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旨在控制粮源粮权,平抑市场粮价,保证粮食供需平衡。可是长期过度实施粮食统购统销制度最终导致了僵化局面的发生。农民种粮靠计划、粮源靠统购、消费靠统销、余缺靠调拨,供应凭票证,农民种植粮食的品种数量也由政府决定,市场机制根本不能发挥作用。与其统购统销制度相配套的国有粮食流通体制及其国有粮食企业,也出现了吃国家和银行的大锅饭、政企不分、经营机制不活、机构臃肿、人员过多、经营费用过高、对粮食供求调控无力、缺乏市场竞争力等问题。据此,党和政府在改革的大潮中,对粮食流通政策和流通体制进行了全面改革。一是在1978年至1984年期间大幅度的调整了统购派购制度,大幅度提高了农产品收购价格,恢复了议价粮收购,缩小了统购派购的范围,开放了城乡粮食集贸市场;二是在1985年至1990年期间,全面取消了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改为合同定购,并实施了粮食价格双轨制和多渠道经营;三是在1991年至2000年期间,国家开始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粮食宏观调控手段,取消了粮食统销制度,实行购销同价和“保量放价政策”,充分发挥了市场调节产销的作用,并开始实施粮食地区平衡和“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对粮食流通体制进行了“四分开、一完善”(即政企分开、储备与经营分开、中央与地方责任分开、新老财务账目分开、完善粮食价格机制)和“三项政策、一项改革”(即坚决贯彻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粮食收储企业顺价销售、农业发展银行收购资金封闭运行三项政策,加快国有粮食企业自身改革)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改革,并逐步建立了中央储备粮垂直管理体系,加大了以粮食批发市场为中心的粮食市场体系建设,开始推出了小麦、大豆等粮食品种的期货交易,使粮食销售彻底放开,收购渠道不断拓宽,价格越来越接近由市场决定;四是从2001年起,逐步建立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全面放开了粮食市场和价格,建立和完善了粮食最低保护价收购制度和粮农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生产资料补贴为主要内容的粮食补贴政策体系,建立了以中央储备为主体、地方政府储备相配套、粮食企业库存、农户存粮和社会存粮相结合的多元化粮食储备调节体系,对粮食企业进行了政企分开、人员分流、资产重组、中外合资、外商独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产业化一体化经营等一系列以市场化为取向的改革,逐步提高了粮食的流通效率和国家对粮食安全的宏观调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