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我国农业经济运行和发展面临及其不利的条件。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国国民经济增速放缓,以及农业连续多年丰收后农产品供给充裕情况下,一些地方出现对“三农”关注度减弱势头,春季北方小麦主产区和夏季东北大部分秋粮主产区遭遇严重干旱,尽管如此,在综合有效政策措施作用下,预计全年农业经济仍然保持着健康运行,农业稳定发展的目标基本实现,农民增收的形势好于预期。展望2010年,农业经济运行和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虽然没有消除,但是不利条件理应比2009年减少,农业对国民经济的基础作用更加巩固。
一、2009年我国农业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主要农产品继续增产
2009年,虽然北方地区,特别是吉林省和内蒙自治区发生了历史罕见的旱情,持续时间长,受旱面积大,高峰时受旱农作物面积达到1.5亿亩,且主要发生在粮食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重旱区的粮食生产受到较大的影响。但是,2009年粮食播种面积增加较多,特别是玉米、水稻等高产作物播种面积增加明显。比较而言,南方地区虽然也发生了较为严重的旱情,但主要发生在丘陵山区的旱地和非粮食主产区,持续时间短,受旱面积小,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相对较小。受到国家惠农支农政策措施的激励,2009年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普遍很高。
2009年,全国夏粮产量12335万吨,比上年增产260万吨,增长2.2%,连续6年增产。多数省份秋粮增产。全年粮食有望获得好收成,连续6年保持增产。据农业部农情调查,夏收油菜籽总产1300万吨以上,创历史新高。同时,全年生猪、禽蛋、奶类、水产品等呈现出稳定发展态势。
(二)农产品价格波动明显
农产品价格在受到市场供求关系调节和政府间接调控的作用下,绝大部分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明显。多数粮食品种价格在国家托市收购政策作用下总体稳中略升,其中小麦和稻谷价格上涨幅度相对较大。棉花、大豆、油菜籽等上半年价格持续低迷,下半年开始出现止跌回升的迹象。生猪和鸡蛋价格上半年持续走低,下半年呈现为恢复性上升和季节性波动。大部分鲜活农产品价格季节性波动明显,时高时低。总体上说,只有少数农产品价格水平在政府调控作用下比上年有所上涨。
(三)农产品进出口金额可能下降
2009年,我国农产品进口面临的国际市场比较有利,而农产品出口则面对相对较多的不利条件,全年农产品进出口可能会出现下降。在农产品进口额和出口额双双下降的情况下,全年农产品国际贸易继续呈现为逆差,但是逆差规模可能会缩小。
受国内食用植物油需求强劲增长的拉动,以及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价格差异巨大的影响,我国大豆和油菜籽进口可能继续超常规增长。国家为了保护和调动广大农民种植大豆与油料作物的积极性,2008年末在部分主产区对黄豆以及2009年夏收季度继续对油菜籽实行临时储备政策,国内黄豆和油菜籽的政策性收购价格相对较高。而2009年上半年,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国际大豆和油菜籽市场价格持续低迷,致使国内食用植物油加工企业大量从国际市场上进口大豆和油菜籽。2009年上半年我国大豆进口已经超过2200万吨,全年大豆进口可能超过4000万吨;上半年油菜籽进口156.4万吨,同比增长2倍多,全年油菜籽的进口量总体上可能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四)农民收入仍将保持较快增长
自2004年以来,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速度已经连续多年超过6%。受到农产品价格水平总体回落和农民工工资率增长不足等不利因素影响,估计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速度可能会比上年回落。前三季度全国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307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8.5%,实际增长达到9.2%。
国家为了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2009年中央及各地加大了基础设施及重大项目的投资力度,确保了本地务工及外出务工形势的逐步好转。据了解,下半年一些沿海经济发达省份曾出现新一轮的“民工荒”问题。由于农民工就业形势不断好转,全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将会继续较快增长。前三季度农民工资性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9.9%。
受到棉花、生猪等少数农牧产品价格低迷影响,部分地区的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增长可能出现下跌。但是,全国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特别是粮农的家庭经营收入仍然能够实现小幅度的增长。据国家统计局监测,2009年上半年由于生猪价格大幅度下跌,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中出售牧业产品收入人均减少了38元,下降8.4%。但是,前三季度全国农民家庭经营中出售农产品收入仍然比上年增长了4.0%。
近年来,受到国家“三农”政策有利于农民增收的影响,农民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增长速度呈现出高于农民人均收入的势头。调查表明,全国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积极性普遍较高,农村土地流转速度加快,农地租金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且增长明显。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力度继续加大,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政策范围在全国农村进一步扩大,农民收入中的转移性收入增速可能在2009年不会回落,甚至可能在农民收入中以最高速度增长。前三季度全国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26.4%。
二、2009年惠农支农政策有效地避免了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农业的冲击
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农业经济运行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为了实现2009年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目标,国家扩大了农业补贴规模,完善农产品收购政策,稳定农产品价格,加大农民工就业服务,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尽可能提供更多机会。国家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政策对农业冲击而实施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