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中央面向新世纪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大部署。林业生态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和中央林业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要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要赋予林业以基础地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要赋予林业以特殊地位。国家林业局党组提出的“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总任务中将西部林业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给予高度重视,并予以大力扶持,从自身实际出发,发挥行业优势,大力推进生态保护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一、西部大开发10年林业建设取得的成效
1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西部省区市各级党委、政府共同努力,累计完成营造林3065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2390万公顷、飞播造林400万公顷、新封山育林275万公顷,分别占全国同期的56.6%、53.1%、73.3%、74.7%;林业部门新建自然保护区395处、面积3971.56万公顷,约占同期全国新建自然保护区面积的87%。据最近发布的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西部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分别为17.05%、82.7亿立方米,与第五次清查相比,森林覆盖率提高了6.73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增加了近13亿立方米。森林植被的增加,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和沙化土地面积逐年减少,区域生态状况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内蒙、陕西、甘肃、宁夏等省区在全国率先实现了由“沙逼人退”向“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毛乌素沙地沙化状况实现了根本性转变,已进入了治理利用的新阶段;黄土高原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5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和侵蚀强度呈“双减”态势,土壤侵蚀模数大幅度下降,每年入黄泥沙量减少3亿多吨;新疆绿洲面积扩大到现在的7万多平方公里,绿洲内部实现了林网化,林网化程度平均达85%以上;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西部工程省区2000万公顷农田得到有效保护。
贵州省毕节地区是一个典型的岩溶地区,岩溶面积占其国土面积的79.3%。2000年以来,毕节地区依托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积极探索生态建设与综合防治石漠化的途径与办法。森林覆盖率从23.1%上升到现在的38.87%,年土壤侵蚀模数由每平方公里5446吨下降到的3389吨,项目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自然生态得到明显改善,一些多年未见的动物重新出现,局部地区还出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的情况,为构筑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屏障起到了良好作用。
陕西省吴起县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曾是黄河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份之一。1999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累计完成退耕还林任务243.39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种草155.5万亩、荒山荒地造林87.69万亩、封山育林0.2万亩。该县森林覆盖率由19.2%提高到现在的62.9%。吴起县委、县政府始终把退耕还林作为“天字号”工程来抓,建立组织保障、政策调动、资金筹措、林草管护、奖惩激励等长效机制,紧紧围绕生态改善、农民增收、农村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进步,使山川大地实现了由“黄”到“绿”的历史性转变,推动县域经济走上了生态改善与经济发展的“双赢”道路。
内蒙古赤峰市是国家林业局确定的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坚持“生态立市”发展战略,进入2000年以来,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和退耕还林工程等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防沙治沙事业进入快速推进时期,沙化土地总面积由1999年的253万公顷减少到目前的16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1999年的25.01%增加到33.07%。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坚持以“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理念指导林业生态治理与开发,通过大力发展林沙产业,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调动农牧民搞生态建设的积极性。森林覆盖率由12.16%提高到现在的21.56%,基本摆脱了长期以来“恶化、治理、再恶化、再治理”的困扰,实现了由严重恶化到整体遏制、大为改善的历史性转变,2008年全市林业产业总产值达24.5亿元,农牧民来自林业的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900元,走出了一条生态恢复、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的科学发展道路。二、做法和特点
(一)组织保障
国家林业局按照中央西部开发战略的整体部署,把实施好西部开发的林业生态建设列入议事日程,作为重中之重持之以恒地开展。局党组在组织措施上成立了相应的办事机构,建立了相关工作制度,在局机关系统和行业形成了强大的合力,分工合作,齐力推进。局党组把确定的西部开发的工作任务、目标、责任落实到职能司局和单位;在部署工作时部署西部开发、检查工作时检查西部开发;开展试点抓好典型,针对问题研究措施,解决困难、加大扶持。在政策制定、工作谋划、投资安排、实施组织等诸方面从西部地区的实际出发,尽可能做到统筹照顾、倾斜和确保。贾治邦局长和有关局领导多次带队到新疆、西藏、内蒙古、云南、贵州、广西、四川、重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地调查研究,与地方党政领导和基层群众,共商林业发展之策,共谋致富之道,并通过开展试点,总结经验,面上辐射的路子,推动西部生态建设和改革发展。
(二)规划先行
国家林业局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本着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分区施策的原则,精心规划、组织并先后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以大工程带动大治理、大发展。经过2年试点,于2000年正式在西部地区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和新疆、内蒙古等荒漠化地区全面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对现有天然林资源进行严格保护,有计划地营造公益林;自1999年起启动实施的退耕还林(草)工程,涵盖了西部所有省区市,对陡坡耕地和严重沙化耕地因地制宜地实行退耕还林,配套开展荒山造林,作为解决水土流失、减轻风沙危害问题的治本之策,有计划地稳步推进;实施了三北四期和珠江等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构筑西部地区绿色生态屏障;2000年启动实施的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通过造林种草等措施综合治理,有效解决土地沙化问题。还分别实施了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工程涵盖西部所有省区市,主要任务是保护生物多样性。近年来又启动了涵盖贵州、云南、广西、四川、重庆等省区市的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主要任务是通过退耕还林、禁牧等综合措施增加森林植被,改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