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布局概括为“三圈、两区、一带”
全力推进全域城市化发展战略的大连,农业产业应如何定位、布局和发展?
对这一全市城乡百姓共同关注的问题,市委、市政府明确了“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定位和发展方向。
与之相配套,在2月26日召开的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市委、市政府正式印发了我市《关于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意见》,未来10年全市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规划及蓝图跃然纸上:基本建立与我市城市地位相适应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体系,成为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精品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农业高科技创新基地、国际农业合作与交流基地、优质农产品物流基地及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文化景区。力争到2015年,全市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两万元;到2020年,全市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突破160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3.5万元。
在全域城市化进程中发展都市型农业,我市将以“五项基本原则”为灵魂与统领。
坚持市场导向政策引导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农业结构,优化生产要素,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道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运用政策手段引导、扶持广大农民和企业投身其中,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坚持深度开发产业融合原则。依据区域优势和资源特色,深度开发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和人文等多重功能,促进一、二、三产业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发展模式不同、类型各异的都市型现代农业。
坚持面向国际开放合作原则。发挥大连区位和口岸优势,推动农业在生产、加工、流通等各环节全方位开放,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外向型和物流型农业,促进农产品和技术的输出。大力引进外资、外智,提升农业内在质量。
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原则。全面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创新。实行农业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保障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坚持培训农民科技领先原则。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发展理念,坚持走科技兴农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用现代科技理念培训农民,推动农业科技产业化和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布局“三圈、两区、一带”
依据全域城市化城市建设整体规划,结合各地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我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布局概括为“三圈、两区、一带”。
三圈——
主城新城都市农业发展圈:推进近海养殖外移,逐步退出畜牧业养殖和大田作物种植,鼓励发展附加值较高的花卉、种苗、精品果菜等,做大做强大樱桃、黄桃、把梨产业。培育壮大研发和创意农业。
黄海城市组团都市农业发展圈:大力发展海参、鲍鱼、扇贝、杂色蛤等海产品增养殖业,兴建蓝色食品产业基地,推进现代海洋牧场建设,适度发展特种畜牧养殖业。鼓励特色农作物产业化种植,发展种、养业育苗,实施设施稻田工程。加快优质水产品物流基地建设。
渤海城市组团都市农业发展圈:大力发展精品蔬菜、优质苹果及西瓜、甜瓜,鼓励发展肉牛、肉禽现代化畜牧养殖业,积极推进海洋渔业工厂化养殖和育种、育苗,探索海水养殖新模式、新途径。
两区——
丘陵山区农业发展区: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推进果、菜、粮等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建设,重点发展优质苹果、棚桃、树莓、蓝莓、草莓、板栗、榛子、食用菌和温室蔬菜生产。大力发展猪、禽、草食动物和特种养殖。充分挖掘独有的资源潜力,积极培育沟域经济,加快发展温泉、滑雪、农家乐等观光休闲农业。
水源涵养地农业发展区:依据自然资源的相似性,参照丘陵山区的发展重点推进建设。加大“四荒”植树造林力度,涵养水土,净化水质,保护城市用水和农用水安全。借助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和特色精品农业,适度发展民俗生态游。继续实施移民搬迁工程,杜绝污染养殖场和工业企业入驻。
一带——
滨海农渔业风情带:稳步发展远洋渔业,大力发展近海、滩涂和工厂化高效益水产品增养殖,积极扩大水产育种育苗规模。依托海岛、海滩、海水资源,大力发展以海滨洗浴、沙滩日光浴、观赏游览、赶海垂钓为主的观光休闲产业,鼓励发展适合海岛特点的高端休闲产业。积极推进海防基干林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