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值全国“两会”之际,瞭望东方周刊将目光集中在日益严重的化肥污染上,特别是氮肥的过量使用。全面报道了中国的氮肥超标现状并探讨出路。
尽管对污染的程度尚有争议,但寻找稳妥的“减氮”路径,在保证产量的前提下更多关注土壤品质和环境保护,已成为业界共识。
对于一直期望实现农业转型的中国来说,建立全国性的补贴机制,通过政策和国家投入控制化肥过量导致的土壤和环境恶化,势在必行。
氮肥曾经、或者说现在仍是促使中国农作物增长的动力。但是在30年持续大量施用后,一些科研人员认为,它将对中国的粮食安全造成负面影响。一些大棚和土地因过量施肥,已出现“死棚”、“绝地”现象。
中国农科院在北方五省20个县集约化蔬菜种植区的调查显示,在800多个调查点中,50%的地下水硝酸盐含量因过量用氮超标。据预测,2015年中国除江西、山西外的中部和东南部所有省份,均将因为过量用氮而成为地下水硝酸盐含量超标的潜在高风险区。
中国粮食需求压力是巨大的,也是刚性的。在这种情况下,本刊采访到的多位代表委员也表示,必须慎重行事,兼顾保产量与保环境。
代表委员以及权威专家建议,国家应该在环境保护和粮食安全之间找到一条平衡之路---事实上,环境保护长远看来,也事关粮食安全。具体而言,必须在全国范围内对有机无机复混类肥料制定可行的标准并提供有力度的补贴,促使农业生产进入保产降氮轨道。
被土地欺骗的村庄
农民们发现,即使再多施氮肥,粮食的产量也不会再增加,有的年头产量甚至还会下滑
记者葛江涛 | 山东寿光、桓台报道
在过去22年里,李玉凤家的半亩大棚前后挪了三次地方。她说,眼前这块地恐怕也种不了多久了。
48岁的李玉凤有些想不通,上了化肥就增加收成,这个天经地义的道理为什么不灵了?氮肥越用越多,大棚却产量下降,直到“死掉”。难道是土地在欺骗庄稼人?
李玉凤是山东省寿光市孙集镇三元朱村村民。这个有215户人家、850口人的鲁中小村,是中国“大棚经济”的发源地。据当地估算,1991年后的10年里,全国各地有超过70万人次到三元朱村学习大棚种植。
从寿光市里到三元朱村的12公里路边,全是四五米高的大棚。一片茫茫灰白色,极少有果树和农田。
不过李玉凤担心,这一片土地最终都会因为氮肥而无法种植任何蔬菜,成为“死棚”、“死地”。
化肥“养大”的黄瓜
1988年的三元朱村,年人均收入约1300元,算不上贫困,但绝非富裕。那时,大家的希望都寄托在果树上,直到这年冬天,村支书王乐义的堂弟从大连带回一公斤顶花带刺的鲜黄瓜,让三元朱村的农民们把目光转向了反季节蔬菜之上。
寿光种菜历史悠久,当时已建有老式温室大棚。这种大棚冬天需要生火提高温度,而且只能生产少数绿叶蔬菜。大连种黄瓜的大棚不烧煤,靠山而建;三元朱村没有山,农民们发明了不需生火的冬暖式蔬菜大棚。
当时建一个大棚要6000元,农民们都很犹豫。最后由共产党员带头,建了17个大棚。结婚后的李玉凤当时闲在家里,丈夫是小学教师有些文化,于是成了第一批尝试者。
这些大棚,后来被称为设施蔬菜,而寿光的设施蔬菜种植,很快成为国内大量设施蔬菜生产的典范。
1989年底,三元朱村第一批冬暖式大棚黄瓜上市了。墨绿鲜嫩、头顶鲜花的黄瓜每斤开价10元,到春节后仍不降价。17个大棚平均收入2.7万元。
2008年,三元朱村人均纯收入11300元,存款余额达到了2460万元,户均超过10万元。
李玉凤向本刊记者回忆说,开始并没有意识到化肥的重要。过去几十年里,种菜种粮都靠人畜粪便等有机肥,当时的碳铵以及后来的尿素等化肥,属于国家管控物资,每年由政府逐级下达指标,有钱也未必买得到,“最开始八块钱就能买一袋,合八分钱一斤。”
然而,有的人因为偶然多用了些化肥,蔬菜的茎叶和果实明显有了变化,“黄瓜都变粗变长了。”李玉凤说施肥的另外一个后果就是黄瓜的结果期拉长了,后来基本是按照市场价格来决定一季黄瓜的时间长短,而不是像以前一株黄瓜只能长大半年。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所长刘兆辉告诉本刊记者,上世纪80年代末“大棚经济”兴起时并没有人专门研究,农民们纯粹从生产中发现了大水大肥的好处。
据了解,我国化肥80年代之前使用量不大,到90年代随着政策放宽,肥料使用量逐渐加大,从最初的碳铵、尿素等到三元复合肥,化肥种类也越来越多。
山东不仅有粮食作物,还有经济作物、果树和养殖业。刘兆辉说,当地农民的经济条件和施肥水平在北方区较高,具有相当代表性。
其实,三元朱村的土地并不算贫瘠,但化肥带来的高产让农户们兴趣十足。在买化肥还需要指标的时候,三元朱村的农民不惜去其他村购买高价化肥;后来,整个寿光都因为种大棚导致化肥紧张,他们只好去外面找关系。
化肥的作用让农技人员也豁然开朗。他们一度希望详细总结化肥与作物的关系,但又迅速发现“唯一的规律”似乎就是---多用多长。
也就是从这时起,农民们开始主动了解这些白色编织袋里的小颗粒:它的主要成分是氮,所以一般都叫氮肥。
李玉凤说,那时种大棚就是在浇水灌溉的同时,将化肥撒进水里、冲进土地。“肥料使用比较多,因为浇水的时候不好掌握,总怕施少了会减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