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湖北省农业厅获悉,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朱英国教授所领衔的课题组研制的杂交水稻新品种“两优234” 日前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可望大面积推广。
“两优234”在杂交水稻中属两系新组合,是朱英国院士课题组从上世纪80年代初研究至今的成果。其主要特性是熟期短、产量高、米质优、抗逆性强。熟期比对照扬两优6号短10.7天;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36.43公斤,比对照扬两优6号增产5.12%,达极显著水平;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米质达到国标三级优质标准;植株中含有两个抗褐飞虱基因(Bph14、Bph15),抗逆性强。
在研究两系杂交水稻之前,朱英国院士所在的课题组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三系杂交水稻,培育出以“珞优八号”为代表的红莲型杂交水稻,累计在全国推广种植4000万亩。“珞优八号”和“两优234”是朱英国院士课题组培育的代表品种,分属不同组合,就像“表兄弟”的关系。(生物谷 Bioon.com)
河南省培育出的第一个超级稻品种——"新稻18号"-
解读中央一号文件:科学推进转基因新品种产业化
生物谷注:
40余年来,朱英国院士始终坚持在科研教学第一线,坚持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相结合的道路。坚持育种材料源头创新,培育出新型不育系和选育杂交水稻新品种相结合,合作育成水稻红莲型、马协型两种新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多个光敏核不育系,红莲型、马协型杂交稻和两系杂交稻实现了产业化,得到了大面积推广。克隆了红莲型雄性不育与育性恢复基因,在水稻雄性不育的生物学基础研究方面形成了特色。
他培育的红莲型“珞优8号”亩产可达800公斤以上,比一般种子的亩产量高出近100公斤。而其更大的意义在于从遗传多样性上讲,红莲型起到了隔离带和防火墙的作用,有利地促进了水稻生产的“第二次革命”。
在雄性不育和杂种优势的基础研究中,朱英国将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利用分子标记、差异显示、图位克隆等技术研究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分子机理,揭示了红莲型雄性不育由两对独立的恢复基因所控制,其中之一已经被图位克隆,另一个也已被精密定位。此外,他在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的遗传多样性、水稻雄性不育与育性恢复基因分类与进化、恢复基因地理分布等方面也取得了成果。
在光敏核不育水稻的研究中,他揭示了农垦58S光敏核不育性的遗传规律、光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的光周期诱导规律、光敏核不育水稻的细胞学基础和发育生物学等特性。
在杂交稻领域,袁隆平的野败型与武汉大学的红莲型、日本的包台型,被国际公认为三大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而且只有“野败型”和“红莲型”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种植,被冠以“东方魔稻”的美称。
目前,朱英国的团队正在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把稻谷作为生物反应器,将医药产品相关基因如人血清白蛋白、拟胰岛素基因和小分子多肽转到水稻米粒中表达,生产医用产品,让杂交稻绽放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