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山南地区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指导下,按照“一产上水平”的要求,坚持“优势区域、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先发展”原则,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农牧业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积极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大力营造良好环境,促进农牧民持续稳定增收。
据山南地区农牧局局长丹增介绍,2006年至2009年,山南地区实施各类农牧业基本建设项目85个,项目总投资7.04亿元。其中,农牧业特色产业项目35个,主要包括优质大蒜、优质油菜、藏药材种植、黄牛改良、禽类养殖、短期肥育、生猪饲养、人工饲草料基地等;其它项目50个,主要包括农村沼气、退牧还草、农牧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游牧民定居工程配套设施建设、援藏项目等。
山南地区各级党政组织高度重视农牧业基本建设和特色产业项目开发,把这项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农牧业产业结构、增强农牧业发展后劲、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的重要措施,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来抓,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为规范农牧业项目建设管理,山南地区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按照“四制一公示”的要求,建立健全项目经营参与户档案。大力营造良好环境,地区各级农牧部门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努力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开辟区内外农畜产品市场,引导鼓励组建各类经济专业合作组织,培养农牧区经纪人,强化产销对接。
基本建设项目的实施,使山南地区农牧业特色产业开发和促进群众增收取得了显著成效,促进了农牧业结构优化调整。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山南地区加大经济作物和饲草种植面积,种植业结构更趋合理,2009年底,粮、经、饲比例调整为60∶25∶15;畜牧业紧紧围绕黄牛改良、禽类养殖等项目,加大畜种改良力度,提高优质畜种比例。目前,全地区种植大蒜近1万亩、优质油菜5.6万亩,人工种草面积12.1万亩,禽类年养殖规模达到210万只,累计改良黄牛18.29万头。改善了农牧业基础设施条件。2008年以来,山南地区连续实施农机化补贴工程,大力推广畜牧生产机械,农牧业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加强县、乡科技推广服务和动物防疫、卫生监督体系及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等项目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基层农牧科技服务条件,提升了科技服务质量和水平。带动了农牧民收入明显增加。2006年至2009年底,35个农牧特色产业项目累计产值达到4.76亿元、促进农牧民增收2.27亿元,项目区受益户和人均分别平均累计增收9188元、2297元,成为农牧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之一。
通过大力实施特色产业项目,山南地区农牧民的市场观念、商品意识明显增强,有偿经营项目的理念逐步形成,农牧民经营农牧业方式进一步转变,人居环境质量不断提高,进一步改善了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生物谷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