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本网记者从农业部和教育部在中国农业大学召开的“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回信精神,推进农业院校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座谈会上获悉,农业部和教育部将着力推动高等农业院校与农科研院(所)的紧密合作,扩大高校与农业科研院所联合培养博士生的规模,推动校地合作,建设一批区域性的现代农业教育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着力办好一批涉农学科专业,加强23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88个特色专业建设;教育部还将配合农业部共同推动现有农业试验站的建设,逐步将其建成农科教合作基地。
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在讲话时说,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稳民心、安天下的战略产业。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高度重视和支持下,我国农产品供给状况持续好转,实现了主要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向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跨越;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实现了农业发展由粗放生产向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历史性跨越;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实现了农村经济由第一产业为主向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实现了农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农村面貌明显改善,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由二元结构向加快融合的历史性跨越。但我国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城乡发展失衡仍然突出,最需要统筹。
张桃林指出,胡锦涛总书记青年节前夕给中国农业大学师生的回信,不仅是对中国农业大学、对全国农业院校广大师生的巨大鼓舞,更是对全国“三农”工作者巨大的鞭策和鼓励。广大农业科教工作者要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回信精神为契机,充分认识农业的基础地位和做好“三农”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站好位,做好事,发挥好作用,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奉献智慧和力量,做出应有的贡献。
张桃林强调,农业院校是我国农业科技研究、成果转化、技术推广和农业服务的重要力量,是农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广大农业院校要切实立足我国农业生产主体、生产组织形式,充分认识我国农业发展的产业条件、体制环境、肩负任务和服务对象的国情特色,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高等农业教育发展之路;要坚持服务产业发展的根本方向,大力创新体制机制,努力探索发展模式,突出农科特色和优势,立足“三农”发展办好农业高等教育,立足产业需求推进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立足农民需求搞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和培训,发挥好农业院校在科技、教育、推广、培训方面的优势和作用;要创造条件,建立以解决实际问题、服务产业发展为导向的科技和人才评价制度,引导广大农业院校教师、专家深入实践,服务农民,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教育激励广大农业高校大学生坚定信念,深入基层,献身“三农”,为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聪明才智;要利用多种有效途径,大力推进农业高校之间、高校与科研单位之间、高校与基层科研生产单位之间的联合与协作,努力创造农业科技教育大联合、大协作的新机制、新局面,共同推动农业农村发展上新台阶。
据了解,农业部将在开展部部共建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共建政策措施,推动高等农业教育服务现代农业发展。一是构建稳定顺畅的工作机制和平台,努力促进农业、教育部门工作的互相衔接;二是共同争取相关部门支持,研究制定共建院校政策支持体系,支持农业院校强化优势特色学科建设,鼓励农业院校教师和科技人员深入基层开展成果转化、技术推广、信息咨询和农民培训,引导农业院校毕业生到基层一线就业创业;三是加强农业部、教育部与地方政府的协调互动,推动形成农业、教育和地方政府共同支持农业院校发展的工作格局,稳步推动省部共建农业院校工作。
教育部副部长陈希在讲话时强调,胡锦涛总书记的回信不仅是对中国农业大学师生的肯定和希望,更是对我国高等农业教育和高等农业院校发展的新期望和新要求。高等农业院校要全面把握中央对着力提高高等农业教育质量的明确要求,牢固确立高等农业教育为“三农”发展输送优秀人才的培养目标,倾力投身服务“三农”伟大实践,切实担负起服务“三农”的重大责任;要推动高等农业教育向基层延伸和发展,培养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农村实用人才;要着力加强技术成熟、生产实用、覆盖面广、转化力强和能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广大教师要秉承育人兴农的优良传统,在服务“三农”和现代农业发展中率先垂范,立德树人,要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广大农科学子要学农爱农,牢固树立远大志向,努力掌握过硬本领,不辜负总书记的殷切希望,在热情服务“三农”的实践中建功立业,书写美好人生。
据陈希透露,教育部将继续加大对高等农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吸引和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学农、爱农、兴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生物谷 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