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在美国、巴西、印度,全球转基因生物技术老大孟山都都是一个呼风唤雨的角色。但进入中国十四年的它,2009年市场占比仅1%。与此同时,其在全球收入接近120亿美元。
这样的成绩让孟山都大中国区总裁艾博文(Kevin Eblen)如坐针毡,中国特色让他和这个跨国农业巨头不得不重新审视中国农民,他们试图从这些消费者身上,找到解决方案。
14年负重转型
7月,广西马山县古统村,孟山都启动了第一场“迪卡008”玉米田间现场展示会。
如果比较嗓门的洪亮程度,张文鹏与当地农民已经有的一比,曾经留学美国又在美国农业部工作的张文鹏,现在是孟山都的市场服务经理,他试图用地道的京味普通话说服广西农民购买孟山都的“迪卡008”玉米种子。
张文鹏的老板、法国人杜尚则用另外一种方式希望拉近与当地农民的距离。这位前中国区种子及生物技术产品总经理(现已回国)很利索地结束了开幕演讲。
主持人随后大声向村民宣布:“大家现在可以跟老外照相了。”虽然语言不通,照相让杜尚与当地的村民彼此感觉自然了许多,当杜尚忙着摆姿势时,很多当地的村民都陆续开始掏钱购买孟山都的玉米种子了。
其实很容易看出个中的共性来:中国人张文鹏和法国人杜尚目标相同,他们力图要改变孟山都在中国市场“起个大早,赶个晚集”的局面,途径就是,跟中国农民近距离打交道。
正如上文提及,孟山都进入中国种业的时间并不短。上世纪 90年代初期,中国棉花主产区棉铃虫连年暴发,严重影响棉花产量,1996年,孟山都带着自己的转基因抗虫棉技术与河北省种业集团公司、新加坡岱字棉中国私人有限公司成立河北冀岱棉种技术有限公司,后来又在安徽成立了合资的安岱棉种公司。
对孟山都来说,那是一段像梦一样瑰丽的时光,那个时期,转基因抗虫棉花获得巨大成功。
不过时过境迁,如今冀岱和安岱两家合资公司的境况早已大不如前。
孟山都公司中国区策略总监汪泓说:“现在棉花业务的状况只能用‘悲惨’两个字来形容,两家合资公司占中国的市场份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其中冀岱基本上处于停运的状态,安岱去年只卖了100多吨的种子。”
在玉米这个孟山都“擅长”的领域,它的表现也令人失望。众所周知,中国玉米的种植面积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是跨国种业巨头的必争之地,当竞争对手、同样来自美国的杜邦先锋在中国玉米主产区东北攻城拔寨时,孟山都还在广西一隅苦苦耕耘。
2001年3月,孟山都公司与中国种业集团公司合资成立“中种迪卡杂交玉米种子有限公司”,推出了迪卡683、迪卡743、迪卡007等杂交玉米种子,主要在广西市场推广,据《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了解,广西玉米市场每年需要1万余吨玉米种子,孟山都迪卡系列种子占到30%左右的市场份额,如果以每吨3万元计算,孟山都在广西销售玉米种子的收入在1亿元左右。这个收入与杜邦先锋公司相比有较大差距。杜邦先锋前任中国区负责人刘石表示,目前这两家合资企业生产的“先玉335”年销售额达到8亿元,如果单纯比较销售额,杜邦先锋是孟山都的8倍左右。
另一个可以比较的,是两家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时间。实际上,孟山都和杜邦先锋是接踵进入中国的。后者于1997年在北京设立了一家代表处,先后与登海种业(002041.SZ)、敦煌种业(600354.SH)成立合资企业。
类英特尔-T模式
无论从何种角度来说,孟山都在中国市场都需要突破,而突破口之一孟山都选在了广西的农村。
根据计划,孟山都从今年7月3日开始,将在广西的32个县580个村屯举办近600场田间现场展示会,吸引约3万名农民参加。
孟山都高层透露,600场演示会预计耗资200万~300万元,如果按吸引3万人计算,平均摊在每名农民身上的推广费用达到100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