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菲勒绿色革命的实际目的,在于通过粮食生产控制主要发展中国家,而名义上却是“自由市场的有效性”
控制世界的开端——绿色革命
绿色革命是通过粮食生产控制世界的开端。
约翰·D·洛克菲勒Ⅲ在1953年成立了自己的农业发展理事会,主要关注于亚洲和拉丁美洲。洛克菲勒战略的核心内容是通过介绍“现代化的”农业方法来增加农业产出。
20世纪50~60年代,洛克菲勒理事会的诺曼布·劳格来到墨西哥,主要从事抗锈杂交小麦和杂交玉米品种研究。1966年墨西哥政府与洛克菲勒基金会共同成立了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致力于一个20世纪40年代洛克菲勒基金会提出的育种研究的小麦计划。
他们在粮食与农业方面的努力在当年收到了很好的成效——美国总统林登·约翰逊宣布了一项P.L.480项下美国向发展中国家粮食援助的草案,指出获助国家只有同意一些前提条件才能得到援助,其中包括同意洛克菲勒开展在该国的农业发展日程。这使他们的人口控制项目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也为美国投资者敞开了大门。
1970年诺曼布·劳格获得诺贝尔奖。有意思的是,他获得的是和平奖而非生物学奖,与若干年后亨利·基辛格获得的一样。他们两个都是有影响力的洛克菲勒圈中的佼佼者。
约翰·H.·戴维斯在20世纪50年代曾任艾森豪威尔总统的农业部长助理。他在1955年离开政府去了哈佛大学商学院。当年哈佛大学商学院并不是农学专家常去的地方,戴维斯之所以去那里是因为他有一个策略在胸。1956年,他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文章中提出“不经过拖沓的政府计划来彻底解决农业问题的惟一方法,就是从传统农业向商务农业的转变”。不过当时很少人支持他的观点。
戴维斯、哈佛商学院教授雷·高柏和俄罗斯籍经济学家华西里·列昂惕夫组建了一个哈佛团队,二战时列昂惕夫曾工作于美国劳动部和中央情报局的前身——战略服务办公室。
1948年,列昂惕夫得到洛克菲勒基金会提供的一笔为期4年、金额为10万美元的奖金,设立了哈佛“美国经济框架下的经济研究项目”。一年后美国空军加入到项目中,这个军事团体的加入当然很蹊跷。很快,福特基金会也加入到了项目中。
多年后,大家明白了,这个哈佛项目和商务农业,都是洛克菲勒基金会一个宏大战略的一部分,若干年后他们投资的转基因植物的发展研究也属于这个战略。
巨大的影响力网络
1960年洛克菲勒基金会、约翰·D·洛克菲勒Ⅲ的农业发展理事会经过一系列演变,最终形成了国际农业研究磋商小组。
国际农业研究磋商小组是在洛克菲勒基金会的会议中心——意大利的彼勒基奥举行的一系列私人会议中形成的。彼勒基奥会谈的出席者有洛克菲勒基金会的乔治·哈拉、福特基金会的福瑞斯·特希尔、世界银行的罗伯特·麦克纳马拉以及洛克菲勒家族的国际环境组织者莫里斯·斯特朗。莫里斯·斯特朗是洛克菲勒基金会理事,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组织了联合国地球峰会。
为了确保影响力的最大化,国际农业研究磋商小组还吸引了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世界银行的加入。
可以看出,洛克菲勒经过精心策划,为推广美国的商务农业创建了一个非常珍贵的影响力网络,洛克菲勒基金会的研究所与研究中心网络,已经逐渐为控制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政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约翰·D·洛克菲勒Ⅲ的农业发展理事会,还雇佣了美国大学的一些教授来选择一些亚洲大学来培训新一代科学家。选出来的最好的科学家会被选送到美国读农业科学的博士学位。这个精心建造的网络,在日后洛克菲勒基金会传播基因工程农作物的战略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