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克隆技术诞生以来,有关这一话题的争论就从未中断过。自英国媒体爆出有农场主将克隆奶牛产下的奶卖给商家之后,最近又传出有农场主将克隆牛卖给屠宰场的消息。英国食品标准局3日证实,一头美国克隆牛的后代已被加工成肉制品进入英国食物链,英国人对此感到很震怒。(《广州日报》8月5日
我们的食品安全经验是这样的:食品市场具有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性:生产商、销售商了解的信息很多,而消费者了解的信息却很少。而英国的克隆牛肉仅在少量销售(1头)之后就很快被公众发觉,进而引起民众震怒,英国消费者对于食品信息的掌握程度以及其敏感性,让人惊异。
更让人震惊的还是:克隆牛肉,一种尚未证明有危害性的食品,就能使英国人为之震怒,他们也太娇贵、太挑剔了吧?再者说了,在美国,许多普通家庭已经习惯了食用用克隆动物制成的食品。有这样广泛的“试吃”,英国人怎么就这么谨慎呢?
反观国内,哪次食品安全事件不是大量有毒、有害食品流入市场,进而引起大面积中毒问题后,才被曝光出来?国内食品安全机制的预防性实在是让我们的消费者在英国人面前低了一头。
再说克隆牛肉问题,这与国内的转基因作物情况相似,但我们对于转基因作物震没震怒过?诚然,一种食品尚未确定其有害与否,谁也不好说该震怒还是该坦然。但是,食品安全部门对于此类有潜在危险的食品,有没有做到很好的告知与警示公众?在食品安全和食品价格高昂面前,民众的选择权又有多少?
为强化食品安全监督,英国于1997年成立了食品标准局,该局独立办公,不隶属于任何政府部门。借鉴其经验,提高我国食品卫生管理部门的公益性以及市场监管效力变得很有现实意义。
只有在一种有力度、高标准的监控环境下,才能大大减少公众关于食品安全的担忧。在这点上,很羡慕英国民众,更羡慕他们的震怒。(生物谷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