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主要是以秸秆为资源,将秸秆在专用微生物菌种的作用下,定向转化成植物生长所需的二氧化碳、热量、抗病微生物、有机质和矿质元素等,使农产品达到高产、优质和无公害的现代农业发展目标要求。该技术在推广中主要以秸秆替代了农业种植中使用的大量化肥和传统有机肥,其植物疫苗替代了大量农药。据有关部门统计:大棚应用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每亩可降低成本50%。蔬菜平均每亩增产50%以上,增收40%以上。
近日,由联合国粮农组织主办的第27届农业科研成果及科教电影评奖大会,在斯洛伐克召开。我国的“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荣获国际评委最高奖。关于秸秆反应堆和生防疫苗技术,中国工程院院士余松烈评价其“必将引发农业上的一场新的革命”。
———— 技术背景 ————
土壤质地逐步恶化
“常年大量使用化肥,土质严重硬化、板结、泛碱,这地可真是没法种了!”越来越多的农民朋友抱怨现在的土地越来越瘠薄,病虫害越来越猖獗。农作物产量,基本上是靠化肥和农药追出来的。长期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和生长素,土壤质地和作物生长环境逐步恶化,农业生产前景实在令人担忧。
生物反应堆技术的发明人、山东秸秆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张世明介绍,在此背景下诞生的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体系,是一项全新概念的农业增产、增质、增效的有机栽培理论和技术。该技术以秸秆替代化肥,以植物疫苗替代农药,结合农村实际,促进资源循环增值利用和多种生产要素有效转化,以及食品安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 技术原理 ————
植物饥饿理论
庄稼都很“饿”?有了“植物饥饿理论”才研制成功了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张世明认为,制约作物产量的主要因素是CO2,没有它植物就会“饥饿而死”。长期以来,植物在严重饥饿状态下生存。许多孕育能够长大的果实,因饥饿早期夭折,或生长缓慢,或性状发育不全,这就是人们平常看到的作物、果树的落花落果、大小年、早衰、午休、晚熟、果实畸形等现象的根本原因。
“目前大气CO2浓度为330ppm,大多数植物每天‘吃饱’需要10000ppm—40000ppm,供需相差几十倍乃至百倍之多。”张世明表示当满足二氧化碳需求时,以上现象就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