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十一五”攻关研究,贵州大学等单位研究人员收集并建立了喀斯特山区作物特有种质资源库,定位和克隆喀斯特山区高粱等相关基因,为喀斯特山区生物资源永续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依托课题研究,育成玉米、水稻等作物新品种17个,累计示范推广400多万亩,新增产值44657.65万元。
近日,国家支撑计划项目《喀斯特山区特有作物优异基因资源发掘与转基因安全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的6个课题,在贵阳通过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验收。
“十一五”期间,由贵州大学、贵州省种子管理站、贵州省农科院、毕节地区农科所和海南省热带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所等单位,共同承担的国家支撑计划项目“喀斯特山区特有作物优异基因资源发掘与转基因安全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立足于喀斯特山区特有作物种质资源和基因资源的收集研究开发,设立“喀斯特山区主要作物品种资源亲缘关系鉴定”、“喀斯特山区水稻、玉米和油菜等转基因作物安全应用及种质创新”、“喀斯特山区水稻、玉米、高粱等粮食作物新品种(组合)选育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6个课题展开攻关研究,采取分子育种与常规育种相结合,选育适于喀斯特山区环境的高产、优质作物新品系(组合);同时,研究转基因安全技术体系,为转基因作物的释放和推广奠定基础。
几年间,研究人员充分利用各个科研平台的技术优势、专家优势和有利条件,收集喀斯特山区水稻、玉米、高粱、大豆、油菜等种质资源1761份,筛选、发掘了一批品质好、性状优良、遗传异质性高的贵州特色作物种质资源,鉴定出耐冷耐瘠贵州禾、贵州黑糯米、糯玉米、贵州酒用高粱等极具开发利用价值的种质资源,建立了喀斯特山区作物特有种质资源库;依托课题研究,培育出通过省级品种审定杂交玉米品种4个,水稻新品种6个;“三高两低”黄籽杂交油菜新品种6个,大豆1个。累计示范推广水稻、玉米新品种168.12万亩,油菜235.8万亩,新增产值44657.65万元。
同时,贵大教授赵德刚等通过研究,建立了封闭的转基因植物试验示范基地和转基因安全技术研究平台,构建了含外源基因清除系统“Gene-deletor”(外源基因清除技术)的植物表达载体,获得了功能基因发挥作用后所有外源基因可100%清除的转基因玉米株系和转基因油菜株系,证明了“Gene-deletor”系统在转基因作物安全性控制上的可行性,理论层面取得重大进展。(生物谷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