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黑龙江省获得农业大丰收,跃居全国“产量状元省”,背后有许多科技的力量在支撑。其中由黑龙江省科研单位承担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北方优质粳稻高产综合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功不可没,项目执行4年共计增产稻谷6.4亿公斤,增创社会经济效益15.3亿元。该项目近日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专家验收。
该项目由黑龙江省科技厅组织实施,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和省内外14个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200余名科技人员共同完成。项目主攻了优质超级稻综合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绿色稻米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水稻高产抗病保优关键技术研究、水稻优质高产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与示范4个专题。
该项目一是初步建立了北方粳型超级稻高产群体指标,形成了寒地超级稻群体指标和水稻超高产诊断与调控技术体系,明确了寒地不同生态区高产、优质主要营养限制因子,构建了10500公斤/公顷群体素质标准模型,建立了不同积温带超级稻高产安全生产技术体系。
二是构建了绿色稻米生产和品质保证技术系统,形成了稻—鸭共栖、稻—鱼共生、稻糠除草、稳健清洁栽培和盐碱地绿色稻米生产模式,建立了绿色稻米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在绿色水稻生物控制病虫草、食味快速评价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创新成果。
三是明确了寒地水稻芽期耐冷性鉴定评价指标及障碍性冷害发生的最敏感时期及温度,阐明了黑龙江省主要稻区稻瘟病生理小种的类型和分布,建立了抗冷防病关键技术体系。明确了不同生育期优质米品种适宜种植区域及高产优质施肥关键技术,形成了寒地水稻增产保优节水耕作栽培新技术体系。
四是改制出新型高速插秧机、钵苗移栽机、远程喷雾机,并通过机械化育苗、插秧、田间管理、收获等环节农机农艺的结合,形成了寒地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实现了寒地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同时提出了寒地水稻机械化秸秆还田培肥地力技术模式,为实现寒地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五是建立优质超级稻水稻高产、优质生产基地3个,绿色稻米标准化生产基地3个。累计建立核心区826.4公顷、示范区8614.8公顷,辐射区83.4万公顷,共计增产稻谷6.4亿公斤,增创社会经济效益15.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