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紧紧围绕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这个明年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在强调多措并举、多方努力的基础上,特别突出了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2月2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这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第9个以农业农村工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多位接受采访的专家告诉记者,这标志着农业科技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黄金期”背后的形势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是2012年一号文件的起草人之一,他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重视农业科技是党和政府的惯例,如此定调基于国际农业发展经验和我国农业发展实践。
回顾世界农业发展历史,科技一直是关乎农业发展的重大问题,每一个重大突破都会带来农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而从我国农业发展历程看,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正由于一些新品种、新技术的开发和推广,才使得单产提高,实现粮食产量‘八连增’,进入‘三农’发展‘黄金期’。”宋洪远表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校长吴普特亦对本报记者指出,近年来粮食连年增产,用水量却并没有过度增加,农业科技功不可没。
宋洪远分析:“我国是农业大国,却不是农业强国。今后农业发展面临着严重的资源约束。人多地少、水资源分布不均、气候多灾等因素正制约我国农业发展。要实现粮食产量稳定增长,只能靠单产,而提高单产只能靠技术,所以要重视农业科技。”
他同时指出,在理论层面上,农业科技的强调突出,标志着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三农”问题的解决,有三大支柱:一靠政策、二靠基础设施建设、三靠科技。
“惠农政策投入上有补贴。去年的一号文件已经把水利等制约农业发展和粮食增产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未来‘三农’问题的重点。从根本上解决农业问题必须靠科技。”宋洪远解释。
创新与推广是主调
宋洪远介绍,科技创新是我国下一步农业科技发展的主攻方向。要明确科技创新的方向、面向产业需求、着力突破关键技术,切实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建设。
而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关键要强化推广应用。
“网破、线断、人散。”有人用六个字归纳了目前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农业基层推广队伍上,现实的形势是,原先公益性质的农技站很多在自谋出路,靠卖种子、卖饲料来维持生计。”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正斌对本报记者表示。
而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唐仁健介绍,农技推广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近年来已有所改善。农业的科技贡献率在逐年提高,今后也要提高农业基层推广体系的能力,一是要做强主力军,即七站八所。主要强调条件改善和能力建设,突出“一个衔接两个覆盖”。二是做大“方面军”,主要是农业的科研院所、农业的大学、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采取适当的政策和措施,引导他们开展农技推广。
为发挥大学在农业科研服务中的积极作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大学也是公益性服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记者获悉,教育部、科技部等几大部委正在推动大学试点。
宋洪远认为,提升农业技术的推广能力,需要做到三点:一是强化基层公益性推广服务机构的建设,特别是要在乡级完善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三大机构的建设;二是发挥科研教育机构的作用,引导他们开展农技推广;三是培养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如专业合作社等。
体制改革待推动
陈锡文表示,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条件、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有效灌溉面积所占比重刚刚超过50%,有将近一半的耕地仍靠天收成。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今后要进一步促进农业科研和生产紧密结合。
“如何将农业科技投入用到刀刃上,还须推行一系列的改革,形成一套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陈锡文认为,农业技术的成果要体现在地里面,要靠一家一户的农民去运用,因此还须提高农民的科学技术素质,让他们成为现代科学技术的真正主人,使农业科研成果在生产实践中发挥作用。
唐仁健则认为,要培育职业农民、专业农民,让新一代有技术、会经营的农民在农村或回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经营,鼓励青年农民回乡创业。
此外,很多专家在采访中,均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文件中目前多是一些笼统性、原则性提法,具体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建议各地方在落实文件精神的时候,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并上报给中央组织实施,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取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