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国产抗虫棉品种多、价格低等优势,迅速占领了市场。相比国产常规大豆被进口转基因大豆打压得喘不过气来,黄大昉将国产转基因棉花视为“成功的范例”。好景不长,很快,转基因的质疑者们发现了国产转基因棉花的“软肋”——严重的次生虫害、病害,棉花质量下降,以及低下的经济效益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来。
在过去的十多年间,中国第一代转基因棉花承载了太多中国棉农的希望与忧虑。
成功的典范
提起上世纪90年代的那场棉铃虫灾,黄大昉依然心有余悸。
“棉铃虫真是让农民们费力费心。”黄大昉回忆说,当时三天打两次农药,棉铃虫不死;将它们浸泡在农药溶液里,依然生命力旺盛。棉农们的主要工作就是抓棉铃虫,怎么抓都抓不完。
当时,华北棉田连续3年发出棉铃虫大范围肆虐警报。在鲁西南、冀南、豫北等重灾区,棉花减产50%,有的地区几乎绝收。
小小的棉铃虫每年给中国棉农造成的经济损失竟达近百亿元,并且数十万吨剧毒农药投入棉田不仅效果甚微,反而加重害虫抗性并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和人畜中毒事故。
“转基因棉花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研发的。”黄大昉说。20年前那场棉铃虫狙击战,现在回想起来依然历历在目、惊心动魄。
1990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中心率先开始研究转基因棉花。1993年,时任农科院研究员的郭三堆培育出高抗虫转基因棉花株系,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成功将人工杀虫基因导入棉花的第2个国家。
由于转基因棉花是将带有抗虫细菌的基因——苏云金杆菌(简称Bt)植入,所以也称Bt棉花。
Bt克制棉铃虫,带来了全新的农作物革命。1997年,我国开始种植Bt棉花,这是中国首个批准商业化种植的农作物。根据科技部的数字显示,Bt棉花在2005年种植面积就达到了330万公顷,占据了中国棉花总种植面积的60%。而目前超过95%的中国棉花都是转基因棉花。
据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统计,Bt棉花推广7年以后,减少农药使用量65万吨,农田环境污染指数降低21%。棉铃虫减少,降低了农药、人工成本,减少了农民因使用农药导致中毒的几率。
而在黄大昉看来,抗虫棉的研究开发不仅开创了我国独立发展转基因育种的先河,更是抢占国际生物技术制高点的成功范例。“改变了外国抗虫棉品种一统天下的局面。”
最早在中国推广应用转基因棉花的,是转基因巨鳄美国孟山都。由于他们的品种抗虫性好、纤维品质好、作物产量高,很快占领了中国华北棉田。
“2000年初,中国还是以种植美国的转基因抗虫棉品种为主,但随着国产转基因棉花品种产业化进程的迅速推进,2002年,中国自主研发的转基因抗虫棉推广面积首次超过了美棉品种,现在这一比例已经超过了95%。”黄大昉说。
由于国产抗虫棉有品种多、价格低等优势,迅速占领了市场。相比起国产常规大豆被进口转基因大豆打压得喘不过气来,黄大昉将国产转基因棉花视为“成功的范例”。
一代不如一代?
好景不长。很快,转基因的质疑者们发现了国产转基因棉花的“软肋”——严重的次生虫害、病害,棉花质量下降,以及低下的经济效益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来。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蒋高明一贯对转基因作物持有审慎态度,他认为,转基因棉表现是“一代不如一代,一年不如一年”。
反对者的论据有,一是转基因棉的纤维质量不如常规棉;二是转基因棉衣分率(籽棉向皮棉的转化率)呈现下降趋势,甚至低于常规棉;三是有可能导致新的病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