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近日确立生物产业为战略新兴产业,并下发《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简称《规划》),明确到2020年把生物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等目标。
得知这一消息后,黑龙江省大豆协会副秘书长王小语第一时间在行业交流网络平台上分享了相关政策信息。生物产业涉及的行业广泛,王小语敏锐地察觉到,在其细分的子行业中,生物技术种子的研发、推广和应用,将给国内粮食安全、生态改善、农民增收和现代农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生物育种逐渐渗透
过去几十年,化学农业在中国得到了迅猛发展。但是,未来的农业增收已经无法再依靠化学品,最有可能再次刺激农业产量增收的将是生物技术,整个农业领域从上游的种子、疫苗到下游的食品,都将大量使用生物技术。记者注意到,《规划》中提到了“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增强生物农业竞争力”,尤其指出要“提升生物育种核心竞争力”,“大力开发主要农林动植物的高产、优质、多抗、高效新品种,重点推动水稻、玉米、小麦、大豆、棉花、油菜、马铃薯和猪、禽、牛、羊、水产等动植物重大新品种的培育、扩繁与产业化”。
但是,与全球商品种子市场相比,中国生物技术种子的渗透率仍然很低。
德勤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给记者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在全球范围内,由于在输入性状(如抗除草剂、抗虫以及叠加性状)方面占有优势,生物技术种子的需求增长比传统种子更快。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的数据显示,全世界范围内种植的81%的大豆、64%的棉花和29%的玉米都已是生物技术作物。相比之下,2010年,中国生物技术作物的种植面积仅占所有作物种植面积的2.2%。
然而,提高生物技术种子在中国的渗透率还面临着诸多障碍。例如,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非常关注,不时有抵制活动出现,卫生部也规定转基因食品需进行标识等。
“尽管生物技术种子的发展面临诸多限制,但中国政府已出台了多项鼓励和补贴政策,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德勤上海办公室战略与运营咨询合伙人、德勤中国化工行业领导人观洋认为,这将推动传统种子与生物技术种子行业加速发展、促进国内种子行业整合、改善商品种子交易环境,以及加速生物技术种子的培育工作。
《规划》也明确指出,政府将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国家生物种业品种研发、繁育与示范,规范种子生产、加工、销售与服务平台,建设市场主导的品种权转让交易公共平台,完善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生物种业技术体系。
种子需求日益增长
除了政策利好,逐步减少的农民自留种使用比例、稳步上升的种子价格,以及日益增加的专利保护种子使用比率,都在刺激中国商品种子行业,尤其是生物育种行业稳固发展。
德勤报告指出,得益于上述因素,中国商品种子行业在2005年至2010年期间保持了12%的年复合增长率,市场价值达到380亿元。
2012年12月31日,中国政府网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的通知》,并全文发布了《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农作物种业作为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的地位再次被强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环境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陈健鹏分析指出:“从市场规模来看,作为世界第二大种业市场,中国的商品种子潜在市值将达900亿元。”
行业研究机构中研普华近日发布的《2012-2017年种子行业动态分析及市场盈利预测报告》则指出,中国种业市场规模为550亿元左右,每年的种子需求量约125亿公斤,市场空间很大。
但是,国内种业供给过剩已成为市场运行特征之一。中研普华披露,2012年,国内9家上市种业公司主要经营的杂交水稻和杂交玉米种子大约过剩66%和26%。中国巨大的市场吸引了国际种业巨头,外资以各种方式进入,这成为行业竞争激烈、种子大量过剩的诱因。
据分析,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内种业企业大多数在育种研究、种子繁育、技术推广等方面能力薄弱。目前,全国6900多家持证种子企业中少有研发机构,90%的农作物新品种是由科研院所选育完成的,具备育、繁、推一体化经营能力的企业尚不足百,只有91家。
“比较而言,中国本土种子企业在价值链上下游一体化程度不高,研发能力也相对薄弱,特别是在生物技术种子领域。”观洋指出,历史上,本土企业偏重传统种子,尤其是粮食作物种子(如隆平高科的杂交水稻种子、登海种业的玉米种子)。但是,利用传统的品种间杂交选育新品种周期较长、效率较低,造成了中国农作物品种更新较慢。外资种业公司却凭借优良品种跃跃欲试,抢占了中国市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