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速冻行业第一股”之称的郑州思念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思念食品”),在新加坡上市6年后,最终选择了从交易所退市。本报记者从思念食品证实,该公司大股东已于本月15日发出收购要约,按照新加坡交易所规则,思念食品将在大约100天内完成私有化退市程序。
“根据交易所的规则,这次私有化大约需要100天的时间,但是这里面又有很多的弹性,有可能提前完成,也有可能延后完成。”10月24日,思念食品首席运营官贾国飚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融资不畅从新加坡退市
思念食品是国内最大的专业速冻食品生产企业之一,成立于1997年。公司在郑州市金水区和惠济区有两个工业园,合计占地近1000亩,拥有员工一万五千多人,年生产能力超过50万吨。主要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20%以上。
据悉,2006年8月18日,思念公司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成功挂牌上市。当时,思念食品在新加坡交易所公开发行3.75亿股,其中2.5亿股为新股,其余1.25亿股是股东配售股,发行价为0.54新元/股,市盈率约为11倍,融资5亿多元人民币。
数据显示,思念食品通过再融资和一次大股东批股(大股东减持股票),一共在新加坡证券市场上募集资金大约20亿元人民币。
本报记者从思念食品发布的公告了解到,思念食品管理层方面提出的“私有化”计划,每股收购价为0.186新加坡元1新加坡元约合5.1135元人民币,此价格等同于自2011年2月25日以来思念的最高股价。
10月17日停牌之前,思念食品在新交所的每股价格为0.17新元,约合人民币0.87元,总市值约为人民币11.92亿元。按照大股东公布的收购价,总市值上升到约人民币13亿元左右。
据悉,在思念食品停牌前,其创始人李伟直接或间接持有思念食品46%的股份,其一致行动人持有13%的股份,也就是说,李伟只需要从市面上收购41%的股份,而这部分股份的价值,约为人民币5.35亿元。
贾国飚告诉本报记者,这次私有化是一次市场化的行为,不需要中国以及新加坡相关部门的批准,但是整个私有化程序要按照新交所的规则来,哪一步做什么事都有严格的规定。
对于退市的理由,李伟解释称,“市场交投清淡,流动性差,再融资困难,这种情况下维持上市公司成本高昂,没有意义。同时由于交易量低迷,不少投资者退出困难,大股东收购给了大家一个不错的套现退出的机会。”
同李伟的解释一样,贾国飚也认为,这次私有化的主要原因就是融资不畅,在新加坡资本市场融资变得比较困难,整个市场股票的流动性太差,股价相比于刚上市时也低很多。
或退市再去A股上市
不过,李伟经过9年多的努力,把思念食品推向新加坡证券交易所,再经过6年的发展壮大,又把思念食品从新加坡撤回来,这其中又有什么奥妙呢?
“由于速冻行业的洗牌也很厉害,思念食品的大股东进行了多元化的投资,在白酒、房地产等领域都有涉猎。
”营销专家李志起告诉本报记者,他同李伟本人也认识,知道李伟的兴趣比较广泛,他这几年的定位是资本运作。
在李伟看来,由于农副产品价格上涨,卖场、超市高额的进场费用,速冻行业群雄并起、利润被迅速摊薄等因素,行业利润年年走低。在这种情况下,思念必须走一条多元化发展的道路,这是追求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必然结果。
对于外界所说的思念食品多元化投资,贾国飚则解释称,多元化的投资和思念食品没啥关系,可能是大股东个人的投资行为,思念食品目前的主营就是做食品,外界把大股东和思念食品混淆了,两者不是一样的。
退市后的思念食品,其下一步的打算也备受关注。
对此,贾国飚告诉本报记者,最近不仅思念食品选择了退市,许多中国概念股都在私有化,思念食品退市后到底是在国内A股上市,还是去香港上市,目前还没有定论。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近几年思念业绩下滑是个不争的事实。去年10月起,媒体接二连三报道思念、三全、湾仔码头的个别批次产品被有关部门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而被判“不合格”,这次食品安全风波使得整个速冻行业都受到了波及,思念食品也受到了很大冲击。
贾国飚表示,现在还不能说去年的食品安全阴影已经完全过去了,目前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全行业都在努力,争取消除不良影响。
“去年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风波对思念食品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对资本市场的股价造成了一定的打压,思念食品从新加坡退市,再重新找国内A股上市的可能性比较大。”李志起分析认为,这几年河南省推动企业上市的力度也比较大,现在A股比较低迷,但是几年后可能会反弹,这也是整个PE界的共识,他们也看中了这一点。(生物谷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