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已拥有经过航天搭载的农作物百余种;从神一到神九的太空旅途中,种子从未缺席
1961年,苏联航天员加加林要进入发射舱时突然尿急,只好顺着太空服的管子排尿。上世纪80年代,“太空服之父”唐鑫源改进太空服,发明了能吸水1400毫升的纸尿片,上厕所不再是航天员的难题。这种纸尿片,就变成了现在宝宝们使用的尿不湿。打开方便面的蔬菜包,撒出一些干菜叶,这些蔬菜脱去了水分,而鲜菜中所含的叶绿素和维生素仍能保存。这一技术在“阿波罗”计划中首先使用,让航天员吃上了含有蔬菜的太空食品。运动鞋中应用的航天服“中空吹塑成型”制造技术;餐桌上太空育种生产的草莓、茄子、南瓜,太空花卉,汽车发动系统里的密封圈……看似遥不可及的航天,其实离我们很近。
硕大的橘黄色南瓜、饱满的五彩辣椒,餐桌上随意的一道菜,或许就来自外太空。从神一到神九的太空旅途中,空间实验不胜枚举,种子却从未缺席。
从太空到餐桌,中国的航天与食物产生交集,民以食为天,航天的意义也由此被人们感知。
种子上天,再到寻常百姓家,对我们的生活到底产生了哪些影响?对此,新京报记者专访了国家航天育种工程首席科学家、国家农作物航天诱变技术改良中心主任刘录祥。
种子为啥要上天?
利用太空环境诱变遗传改良,从而培养出产量更高、质量更好的农作物。
作物育种,又称品种改良。航天育种并不是什么新鲜词汇,1987年8月5日,我国第9颗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发射成功,将一批农作物种子送向太空,由此揭开了航天育种的序幕。
25年来,我国已先后20余次利用返回式卫星和神舟飞船,搭载了上千种作物种子和微生物菌种,获得了大量新性状品种并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应用。
目前,中国已拥有经过航天搭载的农作物百余种。把种子搭载上天,在太空环境里经受了空间诱变,返回地面后再经过连续几年的培育和筛选,就可能形成有明显优势的新品种。
航天育种就是利用太空中宇宙粒子、微重力、弱地磁等综合因素,诱变农业生物遗传改良,从而培养出产量更高、质量更好、抗逆性更强的农作物品种。
上天后就华丽变身?
上天只是第一步,随后还要经过农业专家几年的地面培育、筛选和验证。
种子在天上转一圈后,就会马上“华丽变身”并结出累累硕果吗?其实,这只是完成了“太空育种”的第一步,随后还要经过农业专家几年的地面培育、筛选和验证。
搭载回来的种子,要“晋级”为名副其实的“太空种子”,至少也要经过4至6年的周期。
太空育种,必须满足一些要素,首先要经过空间环境的飞行处理,种子受到宇宙粒子的辐射、失重等作用,使得基因发生改变。其次,种植几代后,选出跟搭载之前不一样的个体,这才是真正的太空育种。也就是说,只有改变、并且变好的种子,用来继续培育,才是太空育种。
突变是随机的,搭载的植物种子有可能发生一些果实变大、变小、变高、变矮等变异,育种家进一步筛选,就有可能筛选到一些果实变大的好品种来。
现在有些误区,比如一些西瓜种子,在太空走了一遭后,回来就从20个到2000个、再到2万个的繁殖,然后贴上“太空西瓜”的标签,这跟太空育种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因为相比搭载之前,种子没有经过筛选,或许没有任何改变,就失去了意义。
太空食物是天使还是魔鬼?
太空辐射的强度仅为一般辐照消毒的百万分之一,再加上地面几年的淘汰筛选,太空种子的安全不必担心。
无论是太空技术或是其他常规技术孕育的品种,如果通过了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就表明它具备了某种优良的特性,比如产量提高了、品质改良了,否则不会通过审定。
太空辐射的强度仅为一般辐照消毒的百万分之一,再加上地面几年的淘汰筛选,太空种子的安全不必担心。
太空食物与传统食物没有太多区别,“太空小麦面粉做的面包就不同于普通小麦做的面包?不会,口感是吃不出来的。有些人一看到贴上了航天的标签,就蜂拥而至,炒作太空概念。太空种植的大米也是大米,我不主张卖过高的价格。”刘录祥说。
一些太空蔬菜的营养或许比传统的高一点,这可能是选种子的过程中,会有意识地选择营养价值比较高的种子。但是高的产量和高维生素含量,通过其他的方法也是可以育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