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批洋奶粉品牌和部分采用进口奶源的国产产品因涉嫌操纵价格而受到了反垄断调查。消息迅速发酵后引来市场的躁动,先是上周三国产乳业股受此消息刺激逆势上扬,集体飘红,继而几家涉嫌调查公司相继发布公告,开始降价。可以肯定的是,垄断事实若成立,这些品牌的奶粉还有继续降价的空间。普遍认为,此次反垄断行动,释放出中国监管者与国际接轨、强力执法的信号。也有质疑的:这不过是以反垄断为名行保护国产奶粉之实。乐观者说,反垄断调查有助于国产奶粉走出市场低谷;也有人担心,国产奶粉的市场会被进一步挤压。
市场经济条件下,受供需影响,商品价格上涨大多并不奇怪。但在原料价格不涨、关税甚至下调的前提下,洋奶粉价格唯独能在中国市场持续上涨就不正常,当厂家串通商定面向经销商的最低价格时则涉嫌价格纵向垄断。反垄断的目的就是让市场发挥作用,维护公平竞争环境。法律面前,无关牌子也无论内外,本该一律平等。如此说来,以反垄断为名保护国产奶粉的说法并不成立。其实,洋奶粉降价当然会让消费者称快,但反垄断调查并不直接等同于国货的利好,股市短暂的飘红也不值得欢喜。国产奶粉往往以价格优势参与竞争,洋奶粉因反垄断调查而大幅降价,不过是缩小了暴利空间,但对国产奶粉来说,则意味着价格优势的进一步失去,若应对不当,市场生存空间很可能会更加逼仄。当受访的妈妈们为“我的孩子喝得起外资品牌”而兴高采烈时,人们不难体会到这一点。“即便价钱贵一些,也还会选择进口奶粉,毕竟质量和安全比较有保障。”当她们直白说出青睐洋奶粉的理由时,国内相关企业更应有所警醒,并感受到压力和责任的沉重。
奶粉市场的竞争本该是充分而完全的,此次反垄断调查的产品价格之所以近年来能想涨就涨,一涨再涨,并非中国奶粉不够多,而是因为中国缺乏足够强大的奶粉品牌与之抗衡,更是因为存在着一个消费者对国产奶粉信心不足的大背景。有资料显示,2008年之前,进口品牌奶粉虽已在中国高端市场上占优势,但其市场占有率仅30%,价格也相对稳定。2008年因为“三聚氰胺事件”的爆发,众多国产奶粉企业遭遇重挫,而进口奶粉占有率急剧扩大,销售价格也迅速提高,目前市场占有率已超过60%。迄今,三聚氰胺阴影挥之难去,加之中国乳业包括奶粉又暴露出其他质量问题以及引发的各种质疑,不但制约了奶业的健康发展,也让消费者对国产奶粉的信心愈加不足。显见,洋品牌在中国市场能效进行价格操纵如入无人之境,究其根源还是国产奶粉自身存在的问题,让消费者选择了用脚投票。
对洋奶粉进行反垄断调查,不过是政府重振中国乳业一系列步骤中的一环。此前,为了规范国内的奶粉市场,从国务院到各部委已经动作频频,从提出按照药品管理办法监管婴幼儿奶粉质量,到决定投入100亿元,用于奶粉行业奶源建设、行业整合、提升品质和质量监管等,不一而足。说到底,这是重建人们消费信心的重要之举。一定要说反垄断调查有保护之嫌,那保护的也是市场竞争,保护的是消费者权益,这是事关中国乳业健康发展的长远大计,而不是简单的“护犊子”行为。
毕竟,反垄断调查虽能让洋奶粉价格有所下降,却不是中国奶粉品牌重新崛起的充分条件。从根本上说,洋奶粉和国产奶粉之间进行的是一场争夺消费者信任权的较量,涉及到价格、质量、安全、品牌和信誉方方面面。所以,与其说反垄断调查让国产奶粉迎来走出市场低谷的机遇,不如说是迎来了变压力为动力的挑战。常言说,男儿当自强。国产奶粉也复如此。练好“内功”是根本。这就要求,在市场充分和公平竞争的前提下,国内乳业必须真正经得起严格的行业标准和行政监管执法的考验,靠为市场提供安全、高性价比、可信赖的国产奶粉,重建质量与信誉,赢回消费者之心。其实,在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的当下,需要直面挑战、自强不息的又何止一个奶粉呢?!(生物谷 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