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路透报道,7月以来,一波来势汹汹的热浪席卷中国各地,部分省市遭遇史无前例的高温侵袭。不过这波劲爆的热浪对国内作物产量的影响暂时有限,农产品期货多头欲借“炒天气”发动一轮大级别上涨行情恐难以如愿。
业内人士指出,此次高温对上海、杭州等主要城市冲击较大,因此社会反响较强烈,但国内主要作物产区尚未受到严重威胁,再加上国储库存充裕且全球粮食供应趋于宽松,都降低了农产品因天气因素被爆炒的可能。
“今年的高温天气对城镇人群生活的影响更大一些,目前对农产品收获前景的冲击其实并不大,要想靠‘炒天气’来大幅拉涨期价的条件还不具备,”专注于农产品研究的金石期货研究所副所长高艳滨表示。
不过对于农产品期货市场而言,捉摸不定的天气永远是绝佳的炒作题材,高温持续会否导致国内旱情大幅恶化,仍将牵动市场的起伏。
令投资者记忆犹新的是,去年夏季美国遭遇50多年来最严重的高温干旱,令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大豆和玉米价格迭创纪录新高,国内期市多头也趁势掀起了一波“完美风暴”,领头羊大连豆粕在短短三个月内暴涨近40%。
而今年7月以来中国多地出现高温少雨的天气状况,似乎令农产品多头隐约看到了翻版去年美国“天气行情”的希望。
中国气象局周二启动重大气象灾害(高温)Ⅱ级应急响应,这是有史以来中国气象部门启动的最高级别的高温应急响应。统计显示,截至7月底,浙江、湖南、江西南部等地连续高温日数已达20至28天。
但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热浪面前,国内农产品期货近期表现却异常“冷静”。在刚刚过去的7月,国内期市大豆、豆油、强麦、早稻主力合约均出现单月小幅下跌,玉米为持平。仅有短期供应紧张的近月豆粕和菜粕出现较大涨幅。
高艳滨指出,去年美国的高温干旱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大豆和玉米的主产区,对作物产量的影响较大,从而引发市场炒作。但今年中国东北等国内作物主产区总体天气状况较好,再加上近几个月进口大豆和油脂等品种到港量庞大,应足以满足国内供应。
中国海关数据显示,6月中国进口大豆创下693万吨的单月纪录高位。而根据船期统计,5-7月中国进口大豆累计到港量达到2,000多万吨的极高水平。市场普遍预计,随着榨油厂原料供应逐步充裕,前期国内豆粕供应偏紧的状况也将很快缓解。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近年来中国政府一直对主要农产品实施收储制度,目前国储整体库存充裕,部分品种甚至面临胀库的问题。对于一些农产品期货品种而言,因天气因素推高价格的风险,甚至远不如现实的供应压力令价格下跌的风险那么大。
据业内人士推算,目前国储大豆总量在970多万吨左右,玉米储量达到4,000-5,000万吨,棉花库存亦在千万吨级的规模。
诚然,中国的农产品收储制度历经多年运行,也暴露出产业链利益扭曲和效率低下等不少弊端,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出现天气等自然灾害威胁农作物产量时,国储手中的大笔库存在稳定预期和调控市场方面的作用亦不可小觑。
此外,在历经粮食产量“九连增”之后,今年中国夏粮再度获得丰收,亦有助于确保农产品价格稳定。中国国家统计局本月稍早称,今年中国夏粮总产量达到13,189万吨,比2012年增加196万吨,增长1.5%,这给全年粮食丰产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而全球供应前景向好,也限制了农产品多头的发挥空间。美国农业部(USDA)数据显示,截至7月28日的一周,美国大豆生长优良率为63%,大幅高于去年同期的29%;玉米优良率亦远高于同期。去年旱灾导致作物品质大降的情形似乎已难以重演。(生物谷 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