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前就开始研发的生物分解材料,因为成本问题发展缓慢。但随着国际原油价格持续高位和各国环保法规日渐严格,生物分解材料在自身技术不断进步的情况下,现在重新走入了人们的视野,而且成为各方面都被看好的市场`黑马`。
生物分解材料与传统石油基合成塑料的根本区别在于,它的主要原料来源是以阳光和CO2为能源和碳源的淀粉和纤维素等可再生资源,是一种通过生物技术转化成聚合物的高科技材料,制品在丢弃后会完全分解成CO2和水,因此与传统石油基塑料相比,它具有原料来源丰富、环保的两大优势。但生产成本过高、性能较差成为其致命硬伤,这使得在过去十几年中,全球生物分解材料市场一直迟迟未能大规模启动。
但随着近几年来原油价格持续高居,一些国际性大企业开始重新重视生物分解材料的研发,杜邦、拜耳、巴斯夫均已推出商业化应用的生物分解材料。由于全球市场启动均较晚,因此中国的生物分解材料在研发方面一直与国际同步,某些产品的研究甚至走在国际前列。经过技术不断改进,生物分解材料目前在成本上已经与石油基塑料相近,在性能水平上也有了较大提高,在一次性餐具、家庭用品等领域可以完全取代石油基塑料。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在餐具、食品包装和垃圾袋等方面大规模地应用了生物分解塑料制品,共使用了约2000吨;2005年的日本爱知世博会,所有的一次性餐具和重复使用的餐具都是生物分解塑料制品。这都表明,生物分解材料技术已经具备市场化的条件。
另一方面,各国环保法规的日渐严格,也推动了生物分解材料的应用。欧洲制定了有关可生物分解堆肥塑料的标准EN13432,给了生物分解塑料一个统一的检测和评价方法;德国从2005年6月开始强制执行包装物政令,塑料包装物必须回收利用,但生物分解堆肥塑料或生物塑料制的包装物在2005年5月28日至2012年12月31日的过渡期内可以无须回收;法国规定从2010年起开始使用生物分解的一次性零售手提袋;日本确立了包括已经实施的包装容器回收利用法在内的许多与绿色塑料(生物分解塑料)有关的法规。在中国,随着对生物分解材料理解的加深和对环保的日益重视,国家已经下文禁用一次性发泡餐具,并鼓励使用环境友好型材料。目前,生物分解材料已被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重点鼓励发展的项目,国家`863`计划也将生物分解材料列入其中,给予资金支持。
在这一系列法规和政策支持下,生物分解材料市场前景逐步明朗化。加上生物分解材料经过技术研发,成本进一步下降,品质进一步提高,其市场正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我国生物分解材料国际化又进一步
10月13日,全国塑料制品标准化中心生物分解材料工作组(BMG)与美国生物分解塑料研究会(BPI)签署生物分解材料检测结果和标识互认谅解备忘录。至此,中国已经与国际主要生物塑料组织都建立起了检测和标识互认合作关系。
中国塑协降解塑料专委会秘书长、生物分解材料工作组组长翁云宣说,生物分解材料近年来受到世界各国广泛重视,中国在这方面的研发也十分活跃。为了使这一新产品能在科学、有序、健康轨道上发展,全国塑料制品标准化中心生物分解材料工作组从2001年就开始着手起草制定相关的检测方法、降解塑料定义和性能要求、降解塑料片材产品等标准,目前已经颁布的国标及行标共有8项。这些标准均是参考了国际标准制定的,使中国生物分解材料技术水平保持与国际同步。这为中美在该领域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该备忘录的签署,为中国生物分解材料界开展国际技术与贸易交流提供了一条便捷的途径,也将使中国生物分解材料进入国际市场的道路更顺畅。企业要想获得美国的标识,可以在国内直接申请并进行相关项目检测,再将检测报告递交到美国,并交付必要的费用,即可完成,从而大大简化了手续,节省了时间。
据悉,此前中国已经与日本生物分解塑料研究会和欧洲生物塑料协会签署过同样的谅解备忘录。
中国生物分解材料应用市场启动
降解塑料家族中的后起之秀———生物分解材料与生物基技术在中国正日益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目前产品和技术研发水平与世界保持同步,产业化发展呈现出令人鼓舞的良好态势,应用市场开始启动。这是10月13日~15日记者在杭州召开的第二届生物分解材料与生物基技术及应用国际研讨会暨中国塑协降解塑料专业委员会2006年年会上获得的信息。
本次参会代表达300多人,与上届相比,不仅人数增加一倍多,而且参会者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主要是以大学和科研院所等为主,生产方面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民营企业,而今年的代表不仅有国内大型石化和著名生物制药企业,而且还增加了不少贸易、产品设计公司等。这些企业的参会表明,中国生物分解材料产业化进程正在进一步加快,市场化进程开始启动。
近两年来,石油资源的紧张及环保法规的日益严格,使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及塑料材料可降解性的研究得到重视。中国在该领域原创性技术及集成技术的深入研究,使产品和技术研发与国际保持同步,从而极大地推进了国内生物分解材料从研发走向产业化的进程。目前,中国生物分解材料产能已由两年前的2万吨提高到5万吨,年消费量也增长到了3万吨。聚二氧化碳、聚羟基丁酸酯、聚乳酸、改性淀粉等,国内均有工业化装置在生产,而且有些生产线在国际上也处领先地位。
在谈到中国生物分解材料产业迅速崛起的缘由时,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会长廖正品表示,生物分解材料和生物基技术的发展,是缓解当前国内对石油基资源的过度依赖和消除废弃塑料给环境带来的压力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等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重点鼓励发展的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因而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了它的发展潜力和商机,正在积极参与该领域的研发和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