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如果你是手术后的病人,只要打一支“蛋白针”,手术留下疤痕的风险就大大减小;如果你是还没长牙的小孩,被检测到有蛀牙菌,只要吃个“智能抗生素”,可以一辈子都不长蛀牙;如果你想测乙肝病毒或其他病毒,最多只要4个小时,就可以同时得到结果……这些高科技将不再停留在美国,有机会走到浙江人身边。
昨天,浙江-美国加州高新技术产业化论坛在浙江大学开幕。作为科研转化平台,浙江加州国际纳米技术研究院拥有许多来自美国、即将进入产业化阶段的前沿技术,他们把这些技术带来了浙江,希望能与浙江的企业合作,将这些高科技产业化。
让皮肤无疤痕的“蛋白针”
发明让皮肤不留疤痕的“蛋白针”的,是来自UCLA牙学院的EricTing教授,他希望将这项技术进一步发展,能够成为一种使用更方便的外用药。
据EricTing教授介绍,他们的研究最初始于一个奇怪现象:“如果对还在腹中的胎儿做手术(有时会因为各种先天性疾病而需要做这样危险的手术),你会发现出生后在他们身上几乎看不到什么疤痕。”
为什么会这样?胎儿身上有什么神奇的力量?在随后的三年里,Eric Ting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发现,原来胎儿身上有种特别的蛋白质,他们将它命名为PGC。“这种蛋白质的修复能力非常强,在胎儿体内含量比较高,但在胎儿出生前一两个月时,含量会急剧下降到原来的1/8-1/9,并且在出生后缓慢下降,这也就是为什么成年人的修复能力不如小孩的原因。”Eric Ting教授解释说。
现在,Eric Ting教授已经研制成功人工合成蛋白质PGC,并用于针剂。“接下来,我们希望把针剂改成药膏,像涂抹化妆品一样就更方便。同时,我们也希望将这一研究成果进一步运用到内脏器官术后造成的疤痕修复上。”
懂得分“好坏”的智能抗生素
抗生素的滥用已经成为医疗界一个普遍关注的问题,这主要是目前使用的广谱抗生素的副作用所致——不管是有用还是没用的细菌一律杀死,用得多了,还会让细菌产生耐药性。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口腔生物系主任施文元带来的纳米智能抗生素,将彻底颠覆广谱抗生素一统天下的局面,甚至将其渐渐淘汰。
“我们研制的‘特异性抗菌制剂’,能在纳米导航下,杀死特定的有害细菌,而不危及其他有益细菌。”施文元教授说,首先将这一技术用到了治疗口腔疾病上。“婴儿出生时,如果检测发现他的口腔里有蛀虫菌,那么立即进行针对性防治,可以让孩子终身都不会有蛀牙。”据说,施文元教授的实验室正与高露洁美国公司合作,尝试把这种抗菌剂变成漱口水,两年后就有望变成产品上市。
“有了这种技术结合其他科学发现,还能解决很多问题。”施文元教授透露,“现在有研究发现一个人的胖与瘦和肠胃里的菌落有关,如果吃糖的细菌多而吃脂肪的细菌少,那人就会胖,随之很多由脂肪引起的疾病也会高发。如果用‘特异性抗菌制剂’,杀掉一些吃糖细菌,那人不仅苗条了,连因肥胖引起的疾病也会减少。”
能快速检测病毒的DNA芯片
据NIH基因芯片中心主任项春生教授介绍,传统的检测法是通过病原抗体来检测,“身体得病了,会产生抗体,但这需要时间,例如艾滋病产生抗体就要60-70天,在这期间,传统病原抗体检测法是测不出来的。”项教授的新技术用了全新的方法,从纳米、基因技术的角度,在病毒进入血液循环的第一时间,就可以抓住病毒的遗传物质,从而达到检测目的。“这种方法要比传统方法快得多,而且一次可以同时检测多种病毒。在美国,只要一滴血里有病毒,一次可以同时做上百种的病毒检测。”
这种技术要是能够在临床应用,最得益的要数献血中心了。“利用传统技术,还是难以确保血液质量,使用新的检测技术,能够很大程度确保血液的安全性。此外,对于病人平时就医所需的血液检测,也能大大提高检测效率。”据项教授说,他们的技术已经完成了实验室工作,只要进入临床试验,证实其准确性后(一般需要6个月),便可获得许可进入实际应用。
■新闻背景
浙江的生物医药发展得不太好
昨天,来自美国的这些高科技引来了数十家浙江医药企业,包括华东医药等龙头大企业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浙江省药学会生化药物委员会主任陈枢青告诉记者,这恰恰反映出浙江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得并不好。
“和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相比,浙江生物医药产业水平要低得多,和我们的经济水平、学术水平不相符。”陈枢青说,“去年,浙江生物医药界只有一家企业的销售额达到了一亿,绝大多数企业都以生产原料药、化学中间体为主,技术含量低,产量、附加值也不高,还由于污染问题,付出了自己的环境代价。”
“我们搭建平台,让美国科学家带着技术与浙江企业交流,希望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能有外国制药公司研发部开到浙江来,能有‘海归’来浙江创业,在产业界建立起良好的‘游戏规则’,加速浙江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陈枢青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