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政府近日一项调查显示:德国现有500余家生物技术公司,这个数字超过其他欧洲国家。这些生物技术公司拥有雇员13000余人,年产值达15亿欧元。在生物技术领域,过去20年间德国发展成了一个享有国际声誉的科学研究基地。
生物技术作为一个前景广阔的产业,其发展受到各国政府的关注。目前德国联邦教育与科研部就针对不同的科学家群体,开展的3项活动——“生物研究机会加倍”、“未来的生物科学”竞赛、“加入生物研究中来”竞赛——已初具成效。
2003年,德国联邦教育与科研部开始“生物研究机会加倍”项目。联邦教育与科研部拨款1000万欧元,加上本项目筹集到的1500万欧个人资金被用于巩固和稳定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这一项目重点推进各生物技术企业间的合作与联网。根据高技术发展战略,2011年联邦政府还将拨款1000万欧元用于扶持生物技术产业中的中小企业。
1998年,为给德国科学界、经济界赢得来自全球各地的生物技术精英,德国联邦教育与科研部发起了主题为“未来的生物科学”竞赛。参赛的青年科学家向评委阐述自己的科研计划,经过严格筛选胜出者,可获得联邦政府提供的经费,组建自己的小组进行科研活动。该竞赛计划到2010年总计投入750万欧元的资金。从1998年起,已经有超过1400位年轻的科学家参加这一竞赛,其中51位胜出。
通过参加这一竞赛,年轻的科学家们一方面获得了将想法付诸实践所需的经费,同时也为其未来职业发展提供了契机。51位获奖者中,21位已受聘于德国及其他国家大学科研机构,11位创建了自己的公司。
德国也从这一竞赛中受益匪浅,为自己赢得了生物技术发展的宝贵人才。51位获奖者中,有14位是被这一项目吸引回国的德国人、6位是外国人。
而“加入生物研究中来”竞赛的对象,是为企业或医疗机构内从事过研发工作的年轻科学家。德国政府希望让他们通过比赛深入研究自己的创新课题,并将其成果投入经济生产,进而开辟新的事业空间。参赛的前提,是要拥有可以进行科研项目的工作条件,如实验室和其他基础设施。2006年的12位获奖者,获得了200万欧元的扶持经费。
德国出现了一个势头强劲的新趋势,即将现有生物科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中。这一大趋势中的主力,是那些刚成立不久、集研发与应用于一体的小型生物技术企业。这些小企业的创始人大都希望将实验室中得出的结论转化到实际生产与应用中去,而将理论转化为成熟的生产技术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公司开始几年的工作重点仍集中在研发上,它们很难通过销售产品的盈利维持公司运转,在发展到稳定状态之前必须政府的资金扶持。
德国的这些生物技术公司集中分布在巴伐利亚州、柏林及勃兰登堡州和巴威州。这些企业大部分致力于“红色生物技术”,即保健品和药品的研究。50余家致力于开发生物技术的工业用途。这些“白色产业”将研发重点放在环保技术上,比如生化产品、合成材料以及用于废物降解的生物酶。
专家估计,全球范围内“白色产业”每年产值达500亿欧元。由于大多数生物技术公司规模较小,因此它们需要资金和技术上的扶持。德国政界和经济界对此表现主动积极。他们共同提出了名为“生物工业2021”的倡议,计划截至2011年,向生物技术产业投入资金1500万欧元,以加强德国在全球“白色产业”中的地位。“红色技术”的研究重点之一是分析植物、微生物以及人类基因,并完成基因排序。为加强合作,德国还成立了国家基因研究网。“红色技术”的研究将归入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马普中心的系统生物学研究当中。新成立的研究中心希望能找出治疗艾滋病、阿尔茨海默氏病(一种由于中枢神经系统退化而形成的痴呆)、癌症、帕金森氏症等疾病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