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企业曾认为密切关注环境即意味着冷落股东,但这种状况近年已经发生重大转变。如今处处均有迹象显示,越来越多的公司认为投资者利益与环境利益密切相关,例如丰田和本田推出了备受名人推崇的环保汽车,而由能源公司发布的吹捧代用燃料研究的广告无所不在。
导致这一彻底转变的原因何在?简言之是利润。当今多数的环保行动不再仅是精心策划的糊弄消费者的公关活动。恰恰相反,大批企业投身于环保事业是因为它们发现此举可带来获取高额利润的机遇,而在这方面落后则会造成竞争劣势。
传统的成本削减良策可能更便于企业从兼具环保效益的行动方案中获取利润效益。素以压价而闻名的沃尔玛就曾要求一家供应商简化自有品牌玩具Kid Connection的包装,此举不仅使沃尔玛每年少用497个集装箱,从而节省240万美元的运输费用,而且还能省下约3800棵树及上千桶油。首席执行官李·斯科特最近表示,如果沃尔玛车队将每加仑汽油行车里程增加1英里,则每年可节省开支5200万美元。
等式的另一端是收入。鉴于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紧迫性已获得世界公认,能有效减少废气排放量的产品将创造高额利润。这一潮流的某些受益者可能会令你大吃一惊。例如,有谁会想到通用电气和波音等公司会从每桶价值70美元的原油中发现新机遇?然而,通用电气已经开始销售超高效燃气轮机,该产品可向美国30万家庭供电,与此同时其每年产生的二氧化碳较同类代表产品少7.3万吨。造价1.5亿美元的波音787梦想250座喷气客机(Dreamliner)使用的燃油较同类机型节省20%,该机型的订单从2004年的56架跃升至2005年的235架,而油价也正是在2005年飙升至历史最高水平。
环保型汽车可能是众所周知的成功典范。尽管如此,了解此传奇由来的人却寥寥无几:丰田和本田等汽车制造商10年前就开始进行投资,从而使其生产线得以在 “碳排放限制”的框架下展开竞争。如今,它们从欧洲、中国及其他地方的环保法规以及一路猛涨的油价中获益匪浅。与此同时,福特和通用汽车却在过去10年间推出了耗油量极大的轻型卡车与多功能运动车型(并花费数年游说反对收紧排放标准),而不是锐意创新。正所谓:认识到环保标准必须收紧的富有远见的企业将走向繁荣兴旺。
将收入流向与环保要求有机统一可为企业带来另一重大效益:由于强制减排温室气体的政治压力与日俱增,掌握领先的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的企业将能够参与甚至会影响关于如何进一步减排的辩论进程。
阻止全球变暖所需的创新数量将非常惊人,但是全球化公司从中得到的利润也可能非常可观。试想一下:有望成为21世纪经济发展庞大引擎的中国如果不解决污染危机,其经济就无法持续增长。几家中国国有企业最近宣布投资7.15亿美元组建公司,开发更洁净的煤炭气化技术,从而朝着这一方向先行迈进了一步。然而,中国也将为可使其经济持续繁荣(进而维持其社会与政治稳定)的环保技术付出相当高昂的代价。
在今年1月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众多企业的首席执行官、思想领袖和各国元首济济一堂,他们指出,环境问题是从缓和地区紧张局势到促进全球增长等一切进展的拦路虎。与会者一致认为,设法乘着环保浪潮而上的企业将迎来巨大机遇,而被环保浪潮击中的企业则会前景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