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一行14人近日结束对黄河源区湖泊水深、水质等情况的监测调查。这是中国首次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对这一地区湖泊进行高密度、高精度实测。
在此次考察中,研究人员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现代高新技术对黄河源区的鄂陵湖、扎陵湖、冬给措纳湖等湖泊水质、水量等情况进行监测调查,掌握了大量第一手科学数据。这些数据将连同青藏高原地区其他主要湖泊调查数据一同输入“中国湖泊数据库”。
该研究所研究员李世杰说,这次监测调查在一些领域有所开创,比如“黄河源头姊妹湖”之一扎陵湖的水深,在以往的资料记载中,其平均深度约9米。研究人员在湖面上经过每10-30秒一次的完整科学监测,分析发现这一湖泊平均深度在20米以上,最深处达33米左右。
考察发现,近年来黄河源区众多湖泊面积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扩大趋势。据遥感监测,鄂陵湖、扎陵湖、冬给措纳湖等大型湖泊面积均有所增大,增大幅度在0.5-47平方公里不等。曾有“千湖之县”之称的青海省玛多县再现昔日湖泊星罗棋布、波光粼粼的千湖美景。
李世杰告诉记者,湖泊水位的升降主要取决于入湖流量、湖面降水量和蒸发量等因素。自2004年以来,黄河源区湖泊的入湖流量、湖面降水量均在上升,而蒸发量出现下降趋势。这种情况主要源于青藏高原在全球气候变暖影响下,出现了由暖干化向暖湿化转变的趋势。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是中国唯一以湖泊-流域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综合研究机构。2008年8月,李世杰带领的研究人员对中国最大内陆咸水湖青海湖的水深、水质等情况进行监测调查。明年,他们将对长江源区湖泊进行实地测量和数据分析。(生物谷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