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于革和她的课题组对我国过去1000年历史记录研究发现:随着气候变得越暖越干,蝗虫暴发将越发频繁。
这一最新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美国《地球物理研究》杂志上。英国《自然》杂志随后在《研究亮点》和《新闻》两个栏目,认为这一成果为全球粮食安全提出了预警,连续对这一成果进行了推荐。
《自然》杂志援引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自然资源研究北京所负责人葛全胜的评价说,全球气候变化可能会给人类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这一研究发现无疑敲响了警钟。
蝗虫掠食庄稼,导致粮食减产甚至社会动荡。在过去1000多年里,中国政府官员以预测蝗灾和控制蝗灾为目的,记录了很多蝗灾暴发的详细记录,包括发生频率、受灾区域和虫灾后死于饥荒人数等。
专家介绍,在气候学研究中,生物学指标比较可靠。为此,很多学者通过研究蝗虫暴发的历史记录来研究气候变化。
50年前,北京大学昆虫学家马世骏教授按照蝗灾暴发的严重性,给过去1000年来发生的蝗灾排序,列出了最严重的前10名。
于革和她的课题组利用这些数据研究发现,严重的蝗灾绝大多数都发生在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在过去100年里,严重的蝗虫暴发几乎都发生在气候“温暖”的年份:即北部地区经历温暖干燥的夏天和温暖湿润的冬天,或者南部地区经历温暖湿润的春天。
越是温暖干旱的气候,越容易暴发蝗灾。“那些熬过冬天的蝗虫卵在春季长为成虫并繁殖,导致夏季大量成虫迁移和大量集聚”,于革说。
于革介绍,她和同事们分析了3个不同时间尺度上气候变化和蝗虫暴发的关系。他们用过去100年的地方气象站记录的温度和降水数据,分析了蝗虫暴发的相关性;利用夏季和冬季10年平均温度和降雨,分析了过去300年及过去1000年蝗虫暴发的相关性。 研究发现,在过去1000年里最严重的蝗虫暴发事件,都与年均温和10年均温偏高有关。在我国北部,夏季月份蝗灾发生的频率和严重程度更高,而我国南部就有所不同。“这很可能是冬季中国南部比北部潮湿,而且夏季也没有北部那么干”,于革说。
另外,我国北部和南部两个地区蝗虫的暴发都具有周期性,过去1000年的60%时间里,这种周期性都和区域的温度变化有关。
《自然》杂志援引葛全胜的评价说,于革的研究,为我们理解气候对蝗虫灾害的影响具有重要贡献,而且有助于我们制定缓解全球变暖的多项策略。考虑到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大国,出于全球粮食安全考虑,这个发现所揭示的即将带来的威胁,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生物谷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