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冬天,大城市的人们都会发现,马路上本该堆积的雪已清理干净。这是因为人们在高架立交桥等地面温度低、容易结冰的地段喷撒融雪剂,预防路面结冰妨碍交通。
每年都参与除雪工作的环卫工人老王告诉记者,撒完融雪剂以后,手上的皮肤会变得很硬,戴棉线手套都不管用,戴上皮手套才会有一些缓解。“听说北京八个城区有过大批草木枯死的事,是因为融雪剂污染的原因,不知道现在用的融雪剂还会不会腌死草木。”老王有些忧心地向记者打听。
据了解,10月31日,北京市市政市容委公布了今年北京地区推荐使用的21种融雪剂产品名称。其中,20款产品的最高限价在1000~2000元,售价高过2000元的只有一个品牌。以往榜上有名的、价格在万元以上的高度环保有机盐类融雪剂,此次没有一款上榜。
“融雪剂主要分为两大类:有机融雪剂和无机融雪剂。有机融雪剂的融雪效果好,但它的价格太高,达到万元,一般只适用于机场等地。无机融雪剂是氯盐类融雪剂,包括氯化钠、氯化钙、氯化镁、氯化钾等,通称作‘化冰盐’。目前,北京主要用的就是氯盐类融雪剂。” 北京市政市容委员会一名工作人员介绍说,“这次推荐使用的融雪剂都是环保型的。”
“无论是有机的,还是无机的,只要是融雪剂都不能冠以‘环保’的标签。2003年~2005年,接连发生大量草木枯死的事件足以证明这一点。”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陈衍景说。
2005年冬末春初,北京八个城区出现了大批草木枯死的状况。据北京市园林局的不完全统计,共有11000余株行道树、149万余株绿篱、色块等灌木、近20万平方米草坪遭受严重盐害或死亡。经专家检验,死伤植物的土壤中和周边残雪里的含盐量严重超标,成分与融雪剂一致。
陈衍景说,目前,普遍使用的融雪剂主要成分由以往的氯化钠变成了氯化钙、氯化镁,但这其实是“换汤不换药”的举动,因为它们都是盐类。融化后的雪水一旦渗入到土壤中,将会把大量的可溶性盐离子带到植物根系周围,从而导致植物浅层的根系死亡,同时融雪剂会使土壤“盐渍化”,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板结”,板结之后的土壤就不会再有恢复的机会了。
陈衍景强调,更重要的是,含有融雪剂的雪水渗入地下会污染地下水,这种损失是无可弥补的。在2008年雪灾后,京珠高速沿线一些村庄的村民反映,他们的饮用水变苦、变咸了。当地居民饮用后出现发烧、呕吐、喉咙痛的症状,当地环保部门前往调查后发现,村民们饮用水中的氯离子含量已经接近饮用水上限标准了,这与当时破冰除雪、撒下千吨融雪剂很有关系。
不仅如此,融雪剂对建筑物的腐蚀性也十分巨大。北京西直门的老立交桥只用了20年,桥面和承重的桥墩就出现了严重的混凝土剥落和钢筋锈蚀现象。长期致力于研究腐蚀防护方面的一位专家指出,融雪剂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因素。
事实上,融雪剂的问题同样困扰着欧美国家。年过八旬的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教授傅沛兴曾撰写报告指出,美国由氯盐融雪剂腐蚀破坏环境的成本可占GNP(国民生产总值)的4%,美国每年用于修复的费用大于2000亿美元,是初建费的4倍。北欧的丹麦,在哥本哈根地区调查了102座桥,其中50%有严重的钢筋腐蚀现象,主因是使用氯盐融雪剂。法国每年冬季要花4亿法郎购买150万吨融雪盐,主要是氯化钠。
不过,有专家指出,从融雪效能、速度、等方面看,氯盐类融雪剂仍然难以取代。因此,机械除雪、热能除雪只能作为辅助手段。
“究竟能用什么物质来取代融雪剂,也是我思考了很久的问题。”陈衍景说,“2002年北京才开始执行我国第一个融雪剂标准,目前我国也没有任何针对融雪剂的防腐蚀规定。在新的方法出台之前,关注融雪剂的危害是首要的。”
其实,各国也都在为减轻融雪剂的负面作用努力着。美国、日本曾在融雪剂里加缓蚀剂,美国还通过法律规范了冰盐的使用方法和市场。英国采取了“汇集盐水”的方法,在城市路桥旁,铺设专用管道,收集融雪后的盐水,并引流到污水处理厂。
陈衍景认为,针对于融雪剂的诸多危害,改进除雪方法是可取的。例如,南京在雪灾时把主干道上撒过盐的、并未融化的雪集中运送到垃圾场,减少了融雪剂伤害土壤和植物的可能性。贵阳市开阳县通过全城动员的办法,来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环保除冰清除行动,采用“铲子加锤子”消除道路结冰的土办法。尽管这种办法较为原始,也费力许多,却可以有效防止融雪剂可能带来的污染,这是值得借鉴的。
近几年,北京绿化植被死亡的现象已经有所减少。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北京在融雪剂的使用上进行了改进,采用“机械除雪为主、融雪剂融雪为辅”的除雪作业方式。前几日迎来降雪,北京启动了扫雪铲冰预案,在使用融雪剂时也严格按照每平方米道路不超过10克的标准进行。
“而且天然积雪对植物和土壤都有许多好处,人工或机械除雪的土办法,可以使雪得到循环利用。”陈衍景建议,对于一些道路,除雪后还可以撒碳渣、粗沙、树枝渣类物质来防滑,同时利用这些深色渣类物质吸收太阳热量,以帮助增加地面温度。(生物谷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