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峰会上,不仅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针对减排问题针锋相对,双方阵营内部也都出现分裂。从目前的情形看来,《京都议定书》到期后的减排目标很难实现。与此同时,替代《京都议定书》的“B计划”浮出水面。
中美就减排问题激烈交锋
在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上,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表示,发达国家必须承诺到2020年,较1990年水平减排最少40%,中方亦希望今届气候峰会能达成具法律约束力的条约。
解振华又称,中国愿意在会谈中扮演建设性的角色,但美国亦需尽其责任。他说:“我希望奥巴马总统能为峰会带来实质贡献。整个世界都正注视美国,若他们担当良好的领导角色,我认为我们在打击气候变化上可跨进一大步。”
中国首席谈判代表于庆泰则更加直言不讳,他批评美国17年来都没遵守承诺,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财政援助和减排温室气体。于庆泰说:“美国应该做深刻反省。”
而美方代表斯特恩在同日的记者会上表示,中国拥有充满动力的经济,坐拥2万亿美元储备,美国不希望公共资金落入中国手上。斯特恩称,中国宣布自愿减少碳排放45%并不够,重要的是不仅宣布国内减排,还要参与国际协议。
发展中国家意见分裂
除发达国与发展中国家分歧严重外,发展中国家之间也出现分裂,太平洋岛国图瓦鲁呼吁就《京都议定书》讨论“具约束力的修订”,包括对新兴国家订立2013年的减排目标。
图瓦鲁的行动获数十个穷国支持,但遭中国、印度、沙特阿拉伯和其它发展中国家反对。
针对出席哥本哈根会议的中国代表团团长解振华数次在进入会场时受阻一事,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姜瑜昨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方对会议组织和安保方面的压力表示理解,希望会议有关技术问题得到解决。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德布尔已经表示了歉意。
专家提出替代《京都议定书》的“B计划”
从目前的情形看来,由于《京都议定书》谈判过程复杂,加上涉及不同国家的利益,不易取得共识。事实上,各国正为“A计划”争持不下,政治手段未必能解决气候危机。当环境灾难迫在眉睫之际,替代《京都议定书》的“B计划”浮出水面。
曾有“地球工程师”提出在海洋注入铁质,孕育浮游生物吸收二气化碳、击散同温层的粒子,让阳光得以反射、或在太空兴建遮光罩挡去阳光,这些构想5年前还被认为是荒谬和不可思议。但应对措施迟迟未出台,气候危机愈演愈烈,这个挽救地球环境的“B计划”就越来越有市场。
英国皇家学会今年评估地球工程师提出的构想,发现部分技术可能对人类和生态系统造成意料之外和有害的影响,但部分计划却在技术上可行,或许有助各国实行低碳经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于2007年的报告中指构想具潜在风险和成本难料,但现在也有意重新评估。(生物谷 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