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地处内陆腹地,长期以来,缺水少绿、风沙干旱的自然环境让我们吃尽了苦头。随着山西省生态兴省进程的加快,我们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显著的改善,"湿地"这个原本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稍显陌生的词汇也开始越来越多地被提起,从上到下对于湿地保护与开发的力度正在加大。
携手保护湿地,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人类的共同行动
相信许多人对2009年末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记忆犹新,通过镜头,斐济女孩的哭泣打动了无数人的心。令人欣慰的是,面对全球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实际行动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
众所周知,湿地的恢复与保护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密切,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了全人类的共同难题。在2009年末的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上,我国递交的《湿地碳汇功能》报告显示,全球的自然湿地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6.4%,自然湿地单位面积的生态调节能力优于森林和海洋,湿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今年的世界湿地日,响亮地提出,"携手保护湿地,应对气候变化"。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有 "地球之肾""天然水库"和"天然物种库"的美誉。湿地作为地球重要的生态系统,拥有巨大的生态功能和效益,是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态屏障,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基础,是地球上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地区。同时湿地具有巨大的蓄洪防洪能力,可以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另外,湿地还可以发挥强大的降解污染、净化水质的作用,也是人类重要的旅游休闲之地。
湿地的概念是由美国联邦政府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1971年,包括前苏联、加拿大、澳大利亚等30多个国家发起签署《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认为"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的、永久性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和水域,蓄有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1982年,公约缔约国大会又把湿地的概念做了延伸,扩大为包括邻近湿地的河滨和海岸地区。我国政府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
近年来,山西省加大了对湿地保护与管理的力度,2009年12月23日,省林业厅在太原组织召开建立湿地公园申报材料评审会,新批了 17个湿地公园。目前各市、县林业局正抓紧编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尽快组织实施。
山西湿地保护形势严峻现状堪忧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湿地似乎与我们山西不搭界。但事实并非如此,据资料显示,山西湿地类型比较齐全,除滨海湿地以外的其他类型湿地都有分布,只是面积比较小。统计表明,全省湿地面积约36万公顷,占全省面积的2.35%左右,低于全国3.77%的平均水平。
省自然保护区管理站站长张福计多年从事林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他告诉记者,山西湿地孕育并保存了十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有湿地高等动物100多种,如大家熟悉的灰鹤、天鹅、大鲵,就是俗称的娃娃鱼,还有蛙类、各种鱼类等,还有水资源、生物资源、农地储备资源、泥炭及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等等。全省分布的湿地生物资源有湿地鸟类、兽类、两栖类、爬行类等及湿地植物。目前,山西运城湿地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天鹅和灰鹤在全国最重要的集群越冬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大鸨和遗鸥也有少量种群在此越冬。山西中北部地区湿地还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黑鹳在国内的重要繁殖地。每年途经山西湿地迁徙的雁鸭类等水禽达数万只之多,是候鸟重要的迁徙通道。
湿地对气候的调节和改善功能是显而易见的。山西省湿地保护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分管全省自然保护区管理与湿地保护等方面的省林业厅副巡视员姚文达介绍,目前我们建起了3处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包括运城湿地自然保护区、桑干河自然保护区、广灵黑鹳自然保护区等,其他自然保护区中也有不同面积的湿地得到了保护。省政府在2008年启动了汾河流域湿地保护恢复工程,目前正在实施阶段。现在山西省湿地立法工作已经基本完成,等待省政府批准后颁布实施,省湿地保护工程规划正在分步实施中。
当前,山西省湿地保护工作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湿地保护法规规章体系不完善、管理体系不健全、随意开垦、侵占湿地的现象还十分严重,违法向湿地排污、随意改变湿地用途的势头还在蔓延,直接后果就是本来就很珍贵的湿地大量消失。山西省在上世纪90年代初还有湿地面积约50万公顷,到目前只剩下了约36万公顷,减少了近1/3。而煤炭的无序开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也是造成湿地迅速减少的重要原因。比如永济市的伍姓湖,现在的面积已不足过去的1/3,宁武县的马营海高山湖泊群多数已经干涸,运城北门滩湿地基本消失,雁北盆地的沼泽湿地大量退化,加强湿地保护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