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草地上牧鸡,这听上去有些荒唐,但记者日前确实在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的沙地草地上看到了这样的场景。确切地说,这是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在从事的一项重要生态科研——“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典型脆弱生态系统重建技术开发”重大项目的一部分,专家们探索在疏林草地的条件下,如何通过“以禽代蓄”来减少放牧对草地生态的压力,兼顾生态和经济效应。
盐碱滩上绘图景
近50年,松嫩平原土壤盐渍化日益加重,盐碱土面积迅速扩大至327万公顷,占松嫩平原总面积的21%,是世界三大片苏打盐碱地集中分布区之一。生态环境恶化,土壤盐渍化已成为这一地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最大的阻碍。
4年前,“半干旱盐碱化地区退化生态系统综合整治技术与示范”课题,落在了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8月中旬,副所长、课题负责人刘晓冰研究员在大庆召开的课题验收汇报会上逐一介绍他由研究员、教授组成的团队成员,他们共同的特点是面色黝黑。对一般人而言,尽管专家们的介绍内容有时过于艰涩难懂,但听得出,几年来,他们围绕重度盐碱化土地碱茅灌溉栽培、重度盐碱化土地羊草育苗移栽等4项重要核心技术和重度盐碱化土地生态修复模式等3项技术集成做了大量创造性的研发工作。
每人10分钟的发言时间对张晓平研究员来说显然不够,他借助电脑描述的以稻治碱的模式和技术,简直是在班驳丑陋的盐碱地上展示的一幅美妙图景。这真实的画卷记者在黑龙江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他拉哈镇的大片被盐碱侵蚀的土地上亲眼目睹——四周班驳植物稀疏的盐碱地貌蓦然出现了一片长势喜人的稻田,稻田旁一汪湿地被茂密的芦苇所覆盖,管理人员当场从芦苇中捞出大量鱼蟹……
这“鱼米之乡”的主要设计者张晓平这样解释说,开发水田是改良盐渍化土壤的有效技术手段,但首先要解决在苏打盐渍化程度高的地方,使土壤含盐碱量降到水稻秧苗生理耐盐承受范围之内等一系列技术问题,为此他们进行了大量试验和技术攻关。含有大量盐碱的稻田排水是个大的生态问题,盐碱地稻田排水污染生物消减技术利用稻田排水形成人工湿地,借助生长的芦苇降低盐碱含量。几年来,湿地恢复实验效果良好,干旱盐碱植被碱蓬等已被湿地植被芦苇等所取代,植被生长状况明显好于周边地区,植被覆盖度由改造前的20%增加到95%以上。芦苇平均含0.38%的钠,每年可以移走钠15.3公斤/公顷。经过消减和过滤的稻田排水又适宜鱼蟹的繁殖生长,于是适宜具有丰富地表水的苏打盐碱化地区、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明显的稻—苇—蟹—鱼复合生态农业模式形成了。
“由于人为因素,原本有着众多湿地的松嫩平原湿地越来越少,稻田排水在盐渍土地区是非常宝贵的水资源,应该加以充分的利用。在这个模式中,所有稻田排水都用于在人工湿地恢复。一公顷水田,可以恢复三公顷湿地。”张晓平说此话时显得有些兴奋。他指着前面的大片盐碱地说,准备把这个模式扩大到1500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