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专家学者和实践城市却提出,应理性思考“低碳城市”在我国的发展路径,这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各地建设模式需因地制宜,不可盲目攀比。
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中心,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也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平台。从去年底至今,“建设低碳城市”成为许多城市市长口中的 “常用词”;近日,国家发改委宣布,我国将首先在广东等5省和天津等8市试点建设低碳城市,此举被认为是中国低碳城市规划建设提上议事日程的信号和标志,一场新一轮的城市革命或将掀起。
然而,在这波热潮下,有很多专家学者和实践城市却提出,应理性思考“低碳城市”在我国的发展路径,这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各地建设模式需因地制宜,不可盲目攀比。
案例一:
瑞典低碳环保社区
瑞典斯德哥尔摩的哈马小区,是一个低碳环保社区。小区附近有一个热电厂,部分原料就是小区居民排放的有机废物,循环利用后再将电能送回小区。小区里所有公共交通燃料都是这个电厂产生的。小区里使用太阳能板并利用风能,整个小区可以达到零排放。哈马小区是一个高档小区,但小区内没有任何停车场,不鼓励使用小汽车,该社区87%的居民出行靠公共交通,只有不到4%的居民出行依靠私家车。这个小区的路灯做成企鹅的形状,正好在人的腰部以下,既不影响照明,又能节省能源。
案例二:
首尔公共交通系统改革
首尔从2004年7月开始,在时任市长李明博的主导下,积极推行公交改革,重新整合了公交线路,修建中央公交专用道,建设公交优先系统和换乘设施,开发新的智能收费系统;同时,施行减少私家车使用的政策,对公交专用道上的违章行车严格执法。改革实施一年后,中央公交专用道的车速从改革前的 10公里/小时提高到改革后的20公里/小时,公共交通乘客数量比一年前上升了11%,燃油耗费和空气污染减少,市民满意度不断提高。
低碳城市应有指标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一直关注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建设的问题,他在多个场合均直言谈到了目前我国建设低碳城市存在的障碍和瓶颈。
潘家华认为,现在很多城市的决策者对低碳城市的概念还不是很清晰,在不了解低碳城市的内核和真实含义的情况下,低碳城市建设只会沦为走形式;其次,现在很多城市的规划和基础设施,并没有考虑低碳的因素,在低碳城市建设过程中会造成冲突;第三,现有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还远远不符合低碳的要求,但又不可能马上淘汰,这将给向低碳转型造成时间上的障碍;第四,就是资源禀赋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有些城市可以搞太阳能、风能,但有些城市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那衡量一个城市是否低碳的指标应该包括什么?潘家华认为,低碳城市应该有一套指标体系,至少包含以下四类:
一是碳生产率。就是每排放一吨碳产生多少生产力。一个城市,如果它的碳生产力是国际领先水平,就是低碳的,如果是国内领先水平,也是属于相对低碳的。可以明确的是,对企业而言,低碳经济不仅是必须的,还蕴含着巨大的商机,今后企业之间的竞争,本质上是碳生产率的竞争,也就是单位二氧化碳能产生的经济效益。
第二是拥有低碳的能源结构。可再生能源,比如风能、太阳能、核能,是没有碳的,天然气相对于煤炭来说是低碳的,如果一个城市在能源结构中能够降低碳的含量,这也是低碳的。
第三是生活消费方面。大家多坐公交,多骑自行车、步行,不开奢华的大排量汽车,夏天空调温度不要调得太低,建筑做好隔热层等等,这些好的习惯都可以节省能源,减少排放。
四是低碳政策。涉及相应的财政、税收、法制等等方面,通过这样一套政策,来引导消费、生产、能源使用,这个非常重要。地方政府可以在相关政策的制订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