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10沿海湿地万里行”走进上海崇明鸟类自然保护区。在钢筋混凝土林立的国际都市外,这里是一片原生态的鸟类迁徙停留“加油站”。此行,人民网记者跟随采访团就崇明东滩外来物种互花米草的治理情况进行了走访。
“目前,中国互花米草有150万亩!就其治理工作已经做了很长时间,至少两代科学家为此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复旦大学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所陈家宽教授对人民网记者说,崇明互花米草的治理在全国具有示范性作用,我们都在做崇明的学生。
互花米草鸠占鹊巢 放任后果严重 盲目信任效灾难开始
“野生麋鹿喜食一种叫互花米草的外来植物,种种迹象表明麋鹿可与互花米草依存共生。”江苏大丰麋鹿保护区工作人员对人民网记者如是说。然而,上海崇明东滩保护区汤臣栋主任的话语中透出忧虑,“互花米草隶属禾本科米草属,原产于美洲大西洋沿岸,是一种生长在潮间带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汤臣栋介绍说,它的优点是根系发达,具有较强的抗风消浪、保滩护岸、促淤造陆的作用。缺点在于,其入侵通过竞争取代的方式严重威胁土著种海三棱藨草和芦苇,已经造成海三棱藨草分布面积的严重萎缩。
崇明东滩保护区1998年经上海市政府批准建立。湿地总面积326平方公里,保护区总面积为241.55平方公里,由东海向内陆依次为水域、光泥滩、海三棱藨草和藨草带、芦苇带及鱼虾蟹塘人工湿地。
据介绍,海三棱藨草的种子、球茎与幼苗是长江口候鸟重要的食物来源,互花米草的入侵已影响到鸟类的食物来源和栖息地面积,造成湿地生态系统结构的改变和功能的退化。“以大滨鹬为例,互花米草的扩张使其取食的光滩面积缩小,找不到食物无处停脚,或令其不得不暂别这个停歇地。”保护区工作人员说,更为严重的是湿地的陆地化正在加剧。
记者在东滩看到,互花米草将本地土著植物芦苇团团围住,大有“分割包围、逐个消灭”的架势,芦苇的面积正在极具减少。密集、浓厚、密不透风,是其给人留下的最初印象。
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学院教授、生物多样性首席专家薛达元做客人民网时认为,生物多样性并不是说物种越多越好,有些物种宁可不要,用了之后反而把本地种消灭掉了。
因地制宜 物理方法"六字措施"显成效
被互花米草入侵的中国地区不仅上海东滩一个。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和山东等沿海地区纷纷“告危”。“用除草剂虽能清除互花米草的枝叶,但对于其发达的根系和散落在滩涂中的种子效果较差,况且也会造成药剂污染。”福建长乐市林业局局长杨渭平说。
就其治理方法,汤臣栋也表示了同样的忧虑,他说,考虑到除草剂对生态的未定影响,崇明东滩互花米草控制与治理采用物理控制结合生物替代的综合方法,实施“围、割、淹、晒、调、种”这六大措施。即通过建立围堤防止互花米草向堤外扩张,对堤内的互花米草通过火烧、刈割清除地上部分,再提高水位水淹互花米草的繁殖体(控制水淹的时间和水深),使繁殖体缺氧而死亡。
“待互花米草的繁殖体基本清除后再排水露出滩涂根据规划的空间布局定植一定密度的芦苇,随后将盐度较低的长江水引入围堤内,达到一定的水深,促进芦苇生长,遏制互花米草的复苏。最终把互花米草分布区改造成生境复杂、食物丰富、栖息地优良的和景观壮观的区域。”汤臣栋强调,六大措施的关键在于盐度的控制,1%-1.5%的盐度适合互花米草的生长,盐度过高或低了都不行。
就崇明东滩独特的地理环境如何因地制宜治理,陈家宽教授坦言,水淹可利用涨潮的自然条件,长江口的淡水资源丰富,这与其它沿海湿地的高盐情况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