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生物质能源所具有的环保、可再生等特点,同时又能推动农业产业链的发展,在目前国际原油市场回落无望的情况下,生物质能源再度加温,已被认为是解决全球能源危机的最理想途径之一。
目前,欧美及世界多数地区都在寻求生物能源发展之道。我国2004年开始在部分地区试点使用乙醇汽油之后,生物质能源发展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以玉米、小麦等生产乙醇,用豆油、棉油等生产生物柴油各地纷纷兴起。但“粮食能源化”是否会影响粮食安全?最新技术进展和专家研究结论表明:鼓励发展非粮生物质能源是解决我国粮食安全和能源安全的根本之道。
生物质能源发展将以非粮为主
由于形态、存贮、运输等与石油产品相近,我国生物质能源的产品首推燃料乙醇。作为一种性能良好的生物燃料,燃料乙醇有严格的质量标准和比较成熟的生产技术。目前,乙醇汽油的消费量占全国汽油消费量的20%,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大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国。国家发改委、安徽、山东、河南、河北等已制定出相关产业政策和实施法规,并在财政上给予补贴。
燃料乙醇生产之初,国内库存的近一亿吨陈化粮是主要原料,但是随着燃料乙醇产量的不断增长,国家粮库的陈化粮渐不能满足需要。目前这些陈化粮已经用完。乙醇生产开始转向采用新粮作为原料。
2006年12月18日,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发出紧急通知,要求“立即暂停核准和备案玉米加工项目,并对在建和拟建项目进行全面清理。”对国内一些地方盲目发展玉米加工乙醇燃料明确表态不予支持。
我国总体上人多地少,农业后备资源不足,在较长的一个时期里,我国的粮食供应将处于平衡偏紧状态。2006年开始,国内粮食市场价格不断上扬,燃料乙醇的生产成本逐级提高,生产企业利润下降。如果进一步发展生产,主要原料玉米等供给空间十分有限,客观上无法支撑粮食乙醇的扩张。
另一方面,国家主管部门制定的《生物燃料乙醇及车用乙醇汽油“十一五”发展专项规划》,重点支持用木薯、甜高粱、秸秆等非粮原料生产燃料乙醇。从政策上明确我国在生物质能源的发展方向上将坚持以非粮为主。
非粮生物质能源发展前景广阔
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元春曾在中国(芜湖)科普产品博览交易会上指出,中国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完全可以做到不依赖粮食,两种主要原料可以由农林业(包括城市工业的有机废弃物)和利用边际性土地种植能源植物来提供。
石元春勾勒出未来生物质能源的前景:每年利用全国50%的作物秸秆,40%的畜禽粪便,30%的林业废弃物以及约550万公顷边际性土地种植能源植物,建设约1000个生物质转化工厂,其生产能力可相当于5000万吨石油的年生产能力,等于再建一个大庆油田。
综合科技部生物技术工程中心、清华大学、南京科技大学等单位调研结果,石元春院士基本概括了我国发展生物质能源潜在优势:
其一,我国林业生物质能源原料丰富。
据专家介绍,我国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前景十分广阔,在已查明的油料植物中,种子含油率在40%以上的植物有150多种,能够规模化培育利用的乔灌木树种有10多种。目前,作为生物柴油开发利用较为成熟的有麻疯树、黄连木、光皮树、文冠果、油桐等树种。
国家能源办副主任徐锭明认为,我国有着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的巨大资源优势与潜力,丰富的林地和沙地等边缘土地资源,可以有计划地发展为林木生物质能源的基地。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发生物质能源,对改善我国能源结构,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2006年11月,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国家林业局下发了《关于发展生物质能源和生物化工财税扶持政策的实施意见》,对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和生物化工实施风险基金制度与弹性亏损补贴机制,国家对生物质能源及生物化工生产的原料基地龙头企业和产业化技术示范企业予以适当补助。“十一五”期间,将最终使林业生物质能源达到从原料培育、加工生产到销售的“林油一体化”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