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国际油价屡创历史新高,距离100美元大关仅一步之遥。全世界不少科学家都在加紧研制新型替代能源,以满足市场需求。有关专家透露,我省作为全国甘薯栽培面积第一的省份,到2012年,要建设600万亩高淀粉品种原料基地和数条甘薯燃料乙醇生产线,达到年产60万吨甘薯燃料乙醇的生产规模,相关部门目前正在编制规划。也就是说,我们饭桌上的红苕,将经济有效地转化为乙醇,进而生产出乙醇汽油(在汽油中掺入10%的纯度为99.9%以上的酒精)。说不定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将用上这种节省原油的乙醇汽油!
红苕 未来的替代能源
目前,已有黑龙江、吉林在内的9个省市实施了乙醇汽油的封闭运行。使用乙醇汽油的汽车,几年行驶下来,发动机的动力性没有变化,油耗基本持平。如果所有省市都推广乙醇汽油,可以为国家节省不少原油。
四川最终选择了以甘薯作为燃料乙醇的主要原料。甘薯大多种植在土层瘠薄、灌溉困难的坡地,50%以上的薯块用作生猪饲料,它既不会与小麦水稻争地盘,也不作为人们主要的餐桌之物。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核技术研究所副所长阎文昭博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所有淀粉类作物理论上都能转化为乙醇,但产量大的才有经济价值。利用生物化工技术将甘薯淀粉进行水解、糖化、发酵和蒸馏即可得到酒精,一般100万吨甘薯能转化为10万吨乙醇,而我省的甘薯栽培面积位居全国第一,自然用甘薯是最划算的。”
没(酶)核心 纤维乙醇是概念炒作?
除了甘薯、木薯等薯类转化乙醇的发展势头很好,秸秆也成为一些企业觊觎的对象。玉米秸秆经过充分粉碎、汽爆、酶解,当酶解罐里糖的浓度达到一定程度后,转到发酵罐里进行发酵,看似毫无用处的秸秆就变成了可以作为燃料的酒精,这是黑龙江省肇东市的一家燃料公司用秸秆生产燃料乙醇的场景。
秸秆到处都是,极易获取,但这家燃料公司直到现在仍旧没有盈利,是什么阻碍了它的商业化生产呢?问题在于“酶”核心!据悉,目前全世界只有丹麦和美国的两家企业能够生产用于纤维素工业化水解的酶,他们垄断着全球酶制剂市场65%以上的份额,拥有近4000项专利。由于水解酶只能进口,燃料乙醇的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对此,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刘庆洪认为:“纤维乙醇生产,概念炒作大于实际发展情况。”
奇思妙想的替代燃料
在努力寻找替代能源方面,各国的科学家发挥了高超的想像力。细菌、巧克力废料、乳酪、海藻……看似与能源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成为我们的小车奔驰千里的动力。
细菌“喝”醋产出氢气——日前,美国科学家们研究出了一种新的微生物燃料细胞技术,只要给细菌“喂”些醋和废水,再施加一点电压,就可以产生清洁的氢气燃料。收集从下水道、酿酒厂、食品加工厂等流出来的废水加入醋酸做成电解槽,将一种特殊细菌放入,它便开始“摄取”醋酸,然后释放出电流。这时只要再外加一点点电压的刺激,液体中就会咕噜咕噜地冒出氢气来。
“跑”起来的巧克力燃料——英国一家公司将巧克力生产过程中的废料先转化成乙醇,再与植物油混合来制造生物燃料。上个月,一辆使用这种“巧克力燃料”的卡车从英国的普尔市出发,用3周时间抵达了西非马里的历史名城廷巴克图。使用巧克力废料,不必对普通的柴油发动机作改装,唯一遗憾的是,飞驰的卡车并不会散发出可可的香甜味。
牛奶做成的燃料——从乳清中提炼出糖水,用来制造乙醇,然后再与汽油混合,就做成生物燃料。所谓乳清,就是用牛奶做乳酪时所分离出来的水。其实在盛产奶制品的新西兰,已经有50%的乙醇燃料是由乳清转化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