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ChinaBiotechnology,2008,28(10):1~4
德国:全方位推进生物科技及产业发展
付红波1 赵清华1? 李玉洁2 王宏广1?
(1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 北京 100081 2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北京 100700)
摘要 德国是欧洲第一经济大国,对生物科技一贯十分重视,希望生物技术产业成为继汽车、机械制造之后的第三大产业。促进基础研究和产业化开发;注重发挥自身的优势抢占生命科学前沿制高点;实施一系列科技计划全方位推进生物科技创新;着力后备人才培养;依托区域优势和凸显区域特色,多层面促进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政府十分重视工业生物技术的发展,大力扶持创新型生物技术企业。
德国是欧洲第一经济大国,对科技一贯十分重视,也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据统计,20世纪共有58位德国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其中化学奖29人、物理奖16人、生理和医学奖13人。德国在制造工程、动力工程和化学工业方面的水平世界领先。德国科技的领先地位,与政府对科技的长期重视和扶持密不可分。2006年德国联邦教研部获得了联邦政府预算的80.26亿欧元,比上财年增长了5.6%。德国研发投入达到GDP的2.6%。
1 产业概况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德国在生物技术领域的投资逐年增加,生物技术公司数量、从业人员、年产值等指标均大幅攀升,稳居欧洲领先地位。尽管在2002至2004年由于世界经济萧条等因素,德国的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停滞并出现微弱衰退,但经过短暂的调整期后,德国生物技术产业在2005年又恢复了活力。据德国生物技术协会的最新数据显示,德国生物技术公司数量已经超过了英国,成为欧洲第一。2007年德国共有496家生物技术公司,与2006年数量(495家)基本相同。医药生物技术仍然是德国生物技术企业的重点。根据OECD的分类,44%的企业主要从事红色生物技术,即人和动物的医药、诊断技术的研发;40%的企业从事与红色生物技术相关的非具体生物技术应用研发,包括为生物技术企业提供服务或产品的企业;8%的企业从事白色生物技术,即工业生物技术开发;5%的企业从事绿色生物技术即农业生物技术的研发;还有4%的企业从事生物信息领域的研发。这些公司的平均成立时间为8年,其中30%的公司有10年以上的历史,成立不到3年的公司占10%。除从事生物技术研发以外还从事其它创新工作的公司91家,较2006年增加了60%。这些生物技术公司中86%是中小型企业,43%的公司雇员人数不到10人。生物技术及相关公司从业人数达29600人,其中14000余人受雇于生物技术公司,15000余人受雇于与生物技术相关的公司;生物技术公司投入研发工作的经费达10.5亿欧元。在联邦政府的引导下,德国在生物技术领域的投资逐年递增,已经超过每年10亿欧元。2007年德国生物技术风险投资更高达2.94亿欧元,比2006年增加了22%,1/3的德国公司得到风险投资公司的资助。
2 科研体系
德国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科研体系。德国教育研究部是德国生物技术主要管理部门,与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相关的研发机构包括:亥姆霍兹国家研究中心联合会是德国最大的科研团体,联合会每年获得的科研经费总额超过23亿欧元,联合会下属有15个研究中心,其中5个研究中心从事医疗卫生方面的研究工作:
马克斯·普朗克协会成立于1911年,是非盈利性研究组织,下设生物和医学部、化学、物理和技术部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部,拥有80个研究所,主要从事前沿基础性研究工作;莱布尼兹联合会莱布尼茨科学联合会由80余个研究所组成,主要从事应用基础研究,研究领域包括人文科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生命科学、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学和环境学;弗劳恩霍夫协会是欧洲最著名的应用科学研究机构,共有58个研究所,生命科学是其14个重点研究领域之一。除此之外,德国拥有300多所高等学校,其中82所综合性大学设有与生物学、医学、农业或环境相关的专业。
3 研发重点
基因组、蛋白质组、结构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纳米生物技术、神经生物技术、组织工程、营养和生物安全等是德国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研发重点。德国政府还非常重视系统生物学等新兴或交叉学科的发展。近年来,德国政府先后启动了仿生学、生物信息、纳米生物技术、蛋白质组分析、系统生物学、再生医学技术、组织工程和疯牛病诊断等9个科研项目,实施了转基因植物、微生物基因组分析、基于基因组的感染研究、病理基因组研究和植物基因组学等10项计划。
4 发展措施
4?1 早起步,统筹部署生物科技发展
相对于其它西方发达国家,德国发展现代生物技术的历史并不是最长的,而且德国社会各界对现代生物技术的潜在风险与安全保障存在巨大的疑虑。据德国生物技术协会调查,在德国公民中对生物技术持积极态度的人只占1.5%,不甚了解的占44%,持反对态度的占30%。上世纪80年代中期,德国政府开始大力宣传生物技术,通过政府诸多的激励措施导向,德国生物技术近二十年来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着飞快的发展,民众意识也有了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