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最大的工业酶生产商——丹麦诺维信公司日前与中国有关公司签署了在中国市场开发第二代燃料乙醇的技术合作框架协议。国际媒体发表评价称,这标志着中国推进第二代生物燃料步入了实施阶段。
三大难点有待化解
生物燃料是可再生能源的一种,它包括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可大规模替代汽油和柴油。业内专家指出,与目前的煤变油、煤基甲醇/二甲醚、汽车动力电能/氢能等替代模式相比,生物燃料具有更高的能源效率和生态环境友好性。
资料显示,美国计划2022年将以1.08亿吨生物燃料替代20%运输燃料,欧盟在前年提出了生物燃料不得少于运输燃料10%的目标,印度提出到2017年将乙醇在汽油中添加比例由目前的5%提高到20%。
对比各国规划,中国的生物燃料产业已显得裹足不前了。据了解,按照对外公布的数据,中国到2020年以液体生物燃料替代运输用石油只占2%,这只是欧盟的1/5,美国的1/10。
能源专家舟晓刚强调指出,在世界大国发展生物燃料策略中,除了中国国内的规划严重滞后以外,生物燃料转化技术比较落后,生物燃料产业资金投入不足,一直困扰着中国生物燃料行业的快速发展。
目前,中国的燃料乙醇主要是利用糖和淀粉发酵来制取,技术比较成熟,但被誉为“第二代燃料乙醇技术”的纤维素发酵制乙醇技术进展缓慢,与国外差距较大。据介绍,国外在利用对环境非常友好的酶催化技术制取生物柴油方面进展迅速,并在通过基因工程促进原料高产方面也有长足进展。
当今,生物燃料的生产属于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其技术研发和市场培育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据调查,长期以来,投融资渠道较为单一,国家及地方政府财政投入严重不足,部分领域研发能力弱,技术水平较低,制约了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发展。
各国追捧投入加大
近年来,在日趋严峻的世界粮食危机的态势下,世界各国重新审视原来的以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作为生产原料的生物能源发展之路,并纷纷在“不与粮争地”、“不与人争食”的框架下,积极探索第二代生物燃料的产业发展趋向。
据介绍,第二代生物燃料以非粮作物乙醇、纤维素乙醇和生物柴油等为代表,原料主要使用秸秆、枯草、甘蔗渣、稻壳、木屑等非粮作物。此外,还有主要用来生产生物柴油的动物脂肪、藻类等。
一项研究表明,第二代生物燃料在注重生态效应方面远较第一代出色。据美国能源部提供的分析数据,第一代以玉米为原料的燃料乙醇,平均仅可以减少约20%的温室气体排放,而第二代以纤维素为原料的燃料乙醇,有望减少最高达96%的温室气体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