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建的沼气池就在湘潭县射埠镇,希望作为文物予以保护”,近日,网民“林岩”的一个帖子如石破天惊,引起众多网民强烈关注。7月28日我们赴现场调查,有关专家认为,这应当是国内现存最老的沼气池。
老沼气池仅剩一个“大箱子”
在射埠镇继述桥管区涓水边,有一个山青水秀的地方叫碧水湾,81岁的退休老人谭美成就住在涓水桥下。这是他家祖屋,白墙青瓦,墙上清晰地保留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大幅标语和毛主席语录。建于1936年的沼气池隐藏在一间杂屋的地下。
岁月流逝,沼气池的附属物品已经全部损毁或流失。站在杂屋的后面,从剥落的墙皮下能够依稀辨认出沼气池的轮廓。谭老介绍,主池是一个长方形箱体,长5.5米,宽3.5米,高1.1米,容积26.9立方米。主池上方的四周有附池,与水压箱连通。主池水满上涨时,可以通过缺口漫进附池,调节水压箱水位。池的一端有一道间墙,墙外一条长形池沟与主池相通。池沟分三截,一端是小进料口,中间是水压箱,另一端安放搅拌器,用来翻动池内发酵料液。据谭美成说,搅拌器是一个多齿木滚,连着手柄。只要摇动手柄,齿滚就能搅动池内物质加快发酵,提高产气量。县能源生态局副局长袁冰从专业角度分析这个沼气池,认为它设计科学,用材合理,施工精细,各项技术参数十分严谨,是一个质量较高的沼气池。
80年前的环保运动
从谭美成老人的介绍中,我们慢慢理清了沼气池的来历。早在1921年,我国台湾省新竹县人罗国瑞就在广东汕头建造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沼气池——国瑞天然瓦斯库,随后在国内很多地方推广这项环保事业。 1932年,国瑞瓦斯总行还在上海各报刊登的广告中打出了“垃圾点灯,废物利用”的环保口号。1936年,谭美成的堂兄谭继权在长沙参加国瑞天然瓦斯(沼气)技术班学习,回来后建造了这个沼气池。
谭美成当年还不到10岁,但今天依然能够清晰地回忆沼气池建设和使用的情况。那时候,谭美成的父亲谭世钦和母亲谢爱青在碧水湾河边开设屠坊,兼营药铺、杂货店、面厂、酱园和副食品加工,生意兴隆。谭继权学成归来后,张挂起“国瑞天然瓦斯技术员谭继权”的牌子招揽生意却无人问津。谭世钦喜欢新生事物,决定用行动支持侄儿,他请来谭继权作技术设计和指导。建造沼气池用了3000块青砖和3000斤水泥,“水泥是美国货,木桶包装的,800标号”——谭美成对这些印象深刻。沼气池从当年10月破土动工,春节前建成,总共花费了400块银元,这个花费在当时令人乍舌。
池建成后,投入了两百多担猪粪做发酵物。由于是隆冬季节,气温低,发酵慢,直到来年2月初才产生沼气,开始使用。当时的工具都是就地取材,输气导管是用小斑竹打通竹节相连做成的,燃烧器用铸铁打造,十二盏沼气灯都是用黄铜自制的。晚上灯光开启,一盏灯就能把40多平方的屋子照得如同白昼。白天沼气还能用来烘药炒药、烧菜做饭。垃圾也能点灯照明、烧火做饭,羡煞了村里人。
老沼气池能否重生
谭家的沼气池连续使用了八年。到1944年因日寇入侵湘潭,店铺关闭,沼气池就停止使用了。抗战胜利后,又遇货币贬值,谭家逐渐衰落,沼气池也任其荒废无人理睬。直到上世纪60年代,当地生产队从池顶撬开一个洞,把里面的残渣挑出肥田,沼气池就彻底废了。后来,继述桥供销社租用这座房子,重新把破洞堵上。
1981年谭美成退休回家,收回了自家祖业。这年8月初,省、市沼气办组织了联合调查组先后两次到谭家调查。8月下旬,国家沼气办派来四名专家和技术员临池考察,一致认为这个老沼气池的发掘为研究我国沼气发展史和研究建池、发酵技术提供了宝贵资料,它证明了我国是世界上利用沼气最早的国家之一。谭家沼气池的图片和保存下来的12件沼气器材被送往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能源室展出,其资料载入了我国沼气发展的史册。当时的县沼气办负责人曾与谭美成商量,出200元帮助他修复沼气池。谭美成当时经济拮据,而且考虑到马上就要用上电,没有采纳这个建议,这让他后悔不已。
今天,湘潭县的沼气事业蓬勃发展,全县已建成各种类型的沼气池54000多个;长株潭也开始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两型社会”建设。已经步入耄耋之年的谭美成希望把守望了70多年的老沼气池献给社会,发挥出应有的功能。老沼气池是作为文物保护,还是重新修复让它焕发生机,我们将继续关注。(生物谷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