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力推生物燃料
5月初,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一项关于发展先进生物燃料的总统指令(以下简称“指令”),同时,美国能源部、农业部和环保总署发布了各自范围内执行“指令”的相关计划和措施。“指令”及相关计划受到高度重视,被媒体广泛评论为“历史性的”。
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的“指令”同时发给了美国的能源部、农业部和环保总署三个有关部门。根据“指令”,将由三部门的主要领导人为首,组成一个跨部门的联合工作小组,对实施和协调生物燃料发展规划进行统一领导。能源部长朱棣文说:“发展下一代生物燃料是我们终止对国外石油的依赖和应对气候危机的关键。同时,可增加数以百万计的不会消失的新工作。”
先进生物能源,在现阶段主要是以纤维素乙醇为主要内容的液态生物燃料,对于严重依靠进口石油的国家来说,它是减少或摆脱石油依赖的主要手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分析“指令”及美国能源、农业、环保等相关部门的相应措施,或许对中国正在编制的新能源振兴规划和制定新能源政策有所启示。
“指令”支持发展的先进生物燃料不仅是传统液态燃料的简单替代,还与气候变暖、农业改造等本世纪重大课题息息相关。
据美国能源部资料,传统乙醇可提供比其它生产的能耗高出26%的能量,而纤维素乙醇则可提供高出80%的能量。传统乙醇比汽油减少10-20%温室气体(GHG)的排放,而纤维素乙醇则可减少80%到100%。按照原料生长、运输、燃料加工等所有环节的低碳燃料评价标准,纤维素乙醇有可能实现CO2中和,因为生产纤维素乙醇的能源作物在生长期吸收CO2,而其木素为主的非纤维素部分燃烧可提供乙醇生产过程中的热能,从而满足能量自循环。
另外,草本类能源作物能为贫瘠的土壤增加有机成份,提高土壤有机碳储量,有机碳可直接影响气候变化,因为土壤有机碳可吸收空气中的CO2。
美国能源部和农业部2005年的联合调查报告说,在不对农、林业布局作大变动的前提下,美国每年有可能生产13亿干吨纤维素生物质,它们可以替代美国原油消耗的30%。据国家发改委能源局2005年9月14日的报告,中国每年通过正常的灌木平茬复壮、森林抚育间伐、果树绿篱修剪、以及收集森林采伐、造材、加工剩余物等,可获得生物质量约8到10亿吨。全国有4600多万公顷宜林地,还有约1亿公顷不宜发展农业的废弃土地资源,可以结合生态建设种植能源植物。预计到2020年,全国每年可获得生物质总量约20亿吨。以此生产先进生物燃料,不仅能替代大部分原油消耗,而且大大减少CO2的排放并节省燃料生产过程中的能耗。
丹麦新能源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启示
日本能源战略对我们的启示
丹麦2008-2011能源计划
2008年世界科技发展回顾之能源与环保篇
20年改变地球能源结构的宏图
产业化:中国滞后
美国能源部、农业部和环保总署根据“指令”所作的具体计划的特点是:对于已成熟或基本成熟的技术和工艺,政府大力支持,遵循“中试—示范—产业化”的途径,以求尽快实现产业化的突破。美国能源部早在2007年就已出资3.85亿美元资助6家纤维素乙醇工厂,建成后总产能约1.4亿加仑/年,或42万吨/年,由政府出资40%,企业自筹60%。后其中ALICO和Iogen两家因故退出,使总产能变为0.96亿加仑/年,约28.8万吨/年。美国能源部在这次出台的新计划中,又计划出资4.8亿美元资助10到20个中试—示范规模的项目(中试2,500万美元/个封顶,示范5,000万美元/个封顶)。此外,考虑到当前的经济危机,用1.765亿美元在2007年已选中的4个项目中选2个或更多项目给予追加资助,以减少这些开创性运行项目的风险,并加快其建设进度。同时,美国农业部也受命在30天内用2008年农场法筹措资金,为在建的示范项目提供贷款担保或资助。
从中国实际情况看,目前已具备纤维素乙醇向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条件。中国酸/酶水解工艺的步伐曾走在世界的前列,2006年底中粮集团在黑龙江肇东建成的500吨/年的中试装置曾是当时世界上第一条24小时连续生产的纤维素乙醇生产线。经过2年多的运转实践,已完成了绝大部分的工艺优化,并完成了扩建10000吨/年的可行性研究。根据可行性研究,该规模时成本为6500元/吨乙醇,如按玉米乙醇初期1800元/吨的补贴水平,则该成本在90#汽油零售价(不含燃油税时)4.10元/升时达到赢亏平衡。但是,由于目前的金融和经济形势,以及国家对纤维素乙醇激励政策的不确定性,中粮集团决定将10000吨/年项目推迟到2011年。同样情况出现在中国最大的燃料乙醇生产商吉林燃料乙醇公司。该公司的3000吨/年示范生产项目已获环保部和国家发改委的批文并已开始部分设计,但因资本金和国家的激励政策不确定性的考虑,可能也要推迟1至2年。现在美国已至少有3条示范规模生产线和更多中试规模生产线在运转,并有8—12条商业化规模生产线在建。而中国2006年以来没有增加,如不抓紧时机迎头赶上,将被甩得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