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国家正式批复成都建设国家新能源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这是四川首个获批的国家级新能源产业基地。而这只不过是近两年来各地新能源基地建设中的又一“新兵”。
近两年来,新能源产业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有了质的飞跃。有关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内地已有上百个城市提出把新能源作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18个省区提出要打造太阳能发电、风能、光伏产业、新能源装备制造等新能源基地。可以说,新能源基地正在“遍地开花”。
经济发达地区:高起点进行基地建设
能源时代的到来,让新能源成为了今年的七大重点产业之首。在北京及东部一些省份,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其新能源基地的高起点就尤为明显。
去年6月,重点定位于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的北京八达岭新能源产业基地在北京揭牌,该基地占地面积约2.5平方公里,目前已汇集了中材科技、中国节能投资集团、英利(中国)绿色能源、中科院电工所等一批新能源领域的企业和研发机构,这标志着首都新能源产业进入聚合发展新阶段。据介绍,基地将在三年内实施土地一级开发、基础设施、孵化器、标准厂房、后勤服务设施、招商引资平台、新能源利用示范等七大工程,力争成为集研发、生产、应用于一体的新能源产业发展空间载体,成为新能源产业的研发中心、示范中心和高端制造中心。
在山东省,建立新能源基地已成为许多地方列入重要日程的工作。早在几年前,集研发、制造、人才培养和科普文化于一体的太阳能产业基地就在德州市初具规模,该基地由太阳能研发中心、制造中心和文化中心三大部分组成,项目全部投产后年产值可达1000亿元。潍坊市和潍坊高新区启动80亿元高端产业基金,重点扶持光伏产业等新兴产业科研开发、招商引资、支撑体系和项目建设,5年内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光电产业研发基地、生产基地、应用示范基地。
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江苏省正成为千亿级新能源产业群扎堆之处,该省光伏产业目前已经占全国太阳能电池产量的7成,去年出口额将近400亿元,省内各地还在积极努力,建设更多新能源项目,其中泰州市、江阴市、无锡市、扬州市和常州市等中等城市都提出了各自的千亿元规模新能源基地建设规划。
许多省会城市也不放过这一“市场蛋糕”。武汉光谷新能源与环保产业基地是承担市十二五新能源产业及环保产业产值规模目标的主体。该基地一期以新能源产业为主。按照功能布局,新能源产业基地分为三块:一是产业区,按行业分为太阳能产业区、风能产业区、新型电池产业区、综合产业区和能源供应区;二是研发与孵化器园区,提供研发、测试、学术交流、人才培训等服务功能;三是配套区,包括生活服务、商业、医疗、娱乐、休闲等配套设施,其中公园(生态岛)占地将达约350亩。该基地还将建设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武汉新能源研究院。
西部地区:占据资源及政策双重优势
产业发展受制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似乎是一种经济规律,而目前许多地方正在进行的新能源基地建设,并不都是如此。尤其是西部地区,许多地方的新能源基地建设,还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文章开头提到的成都国家级新能源产业基地,以“高端产业、高新技术产品”为发展内涵,以西南航空港经济开发区为产业核心承载区,大力发展太阳能、核能、风能装备制造业。据介绍,该基地将实施“433”战略,即完善太阳能电池制造产业链、太阳能发电系统产业链、核能发电装备制造产业链、风力发电机组制造产业链等四大产业链,建成四川省太阳能聚光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光伏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中低压电气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三大公共技术平台,构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专业技术人才服务体系、投融资服务体系等三大服务体系。
而在之前一个多月,酒泉国家风电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挂牌,标志着河西新能源基地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甘肃省有关领导明确,下一步新能源基地建设的发展方向,就是要大力发展河西新能源,加快建设以酒泉为中心的风电、以敦煌为重点的太阳能发电示范基地,力争到2020年建成千万千瓦级以上风电基地、百万千瓦级以上太阳能发电基地,配套建设稳定风电送出的电源项目,支持大型风电制造企业在酒泉建设风电装备生产基地,支持建设数字风机设备和太阳能光伏、光热产品研发制造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