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山东兖矿集团与中国煤矿(海外)集团在贵阳市签署“入黔战略合作协议”。双方确定首期引资20.26亿元,共同打造以煤炭资源开发、洁净煤生产和新能源拓展为核心的创新平台。
“这体现了西部能源发展的新趋势。”贵州省社科院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胡晓登评价。
7月5月至6日的国务院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确立今后10年,西部地区要建成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四川省区域经济学者刘斌夫认为,在政府引导下,西部传统型能源产业将逐渐转型,同时,西部地区的新能源产业将取得快速发展,并带动相关装备制造业的繁荣。
能源困境
西部是全国能源重要输出区。据统计,过去十年,“西电东送”送电能力达到6318万千瓦,“西气东输”输送天然气商品量377亿立方米,产煤69亿吨,占同期全国生产总量的36%。
以这些重点工程为龙头,西部地区的能源建设加快,部分地区形成了一批大型水电基地、火电基地以及煤炭和石油天然气基地。
然而,这种资源输出型开发模式,也存在各种深层次矛盾,长期未解。
以四川省的水电为例。水能资源是四川能源资源的主体,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但西南电力设计院去年完成的《四川省电力规划》显示,四川的水电开发存在诸多问题。
如,水电开发系四川以牺牲区域资源环境为代价。水电在西南地区尤其四川占了绝大部分比重,并在长江上游每条水系的干支流形成众多高密度布列的水电站群,导致岷江、大渡河等重要水系干流已季节性、地段性断流,甚至一些河段常年干涸,影响到生态环境。
同时,西部从“西电东送”这样的大型能源工程中获得的利润非常微弱。
此外,水力资源行将用尽。根据四川省政府的统计,四川水电理论储量为1.2亿KW,技术经济可开发量约为1亿KW。从2008年至2020年,四川水电占总装容量从63.5%跃升到82%。那么,截至“十三五”期末2020年,四川水电资源基本枯竭。
因四川水电过量开发,大中型水电站上国网运行,供应全省和外送出省,而小型水电站只能上地方网就地供用,小水电卖不出去,各地政府就指令性、针对性地向高耗能、粗放型冶炼项目招商,以极低电价和极低地价等优惠条件落户。
这在西部资源大省形成恶性循环,“水电过度开发催生高耗能工业,水电枯水期供应不足,又连锁催生煤源稀缺且高污染的更多煤电项目。”一位四川省政府官员称。
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贵州省。“重工业,资源型产业,高耗能产业的比重很大,很多支撑全市经济的企业都是高投入,高耗能企业,如中铝贵州分公司一家平时就要消耗全市三分之一电量。”胡晓登说。
这种现状也给西部带来能源结构的调整困难。据最新的《四川省电力规划》,全省有资源优势的优质能源水电和天然气在终端能源消费中所占比例过低,其中水能在全省常规能源资源中占67%左右,但水电发电量占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不足10%,煤炭储量占全省能源资源总量约30%,但产量却占全省能源生产总量的近70%。
争抢新能源商机
西部大开发新政,将给西部传统的能源开发模式提供了一条新的转型路径。“过去的开发模式已难为继。”刘斌夫说。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西部能源产业不能再走过去从资源输出型、资源投资型经济结构模式,而要向投资增长、内需增长、出口增长和多元产业开发驱动模式转变。
国务院的上述西部工作会议,对能源这一西部重要支柱产业,做了重点部署,具体的扶持措施包括:对西部地区属于国家鼓励类产业的企业,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煤炭、原油、天然气等资源税由从量征收改为从价征收。